媒體報道
【北京日報】2017-07-27 京張醫療合作兩年—— 兩萬患者家門口掛上北京專家號
向北京借手術器械包,到建全國領先的冬奧流動醫院,京張醫療合作兩年—— 兩萬患者家門口掛上北京專家號
本報記者 郭濤 張家口日報記者 亢春寧 胡程利
“京張醫療合作把北京專家給我們送到了家門口,看病再不用奔波去北京排隊,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張家口市民陳先生如是說。
2015年2月,京張兩地簽署了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明確北京天壇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對口幫扶張家口第一醫院、第二醫院、中醫院、第四醫院,通過3至5年的技術支持,把張家口市4家醫療機構打造成張家口地區的醫療中心。
京張30所醫療機構啟動對接、50個合作項目火熱開展、2萬余患者當地就醫掛上北京專家號……攜手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兩年以來,從醫生到設施,從理念到服務,張家口醫療衛生領域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患者、醫療機構實現了“雙贏”,群眾就醫難、就醫貴問題進一步緩解,京張醫療合作儼然成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最閃耀的亮點之一。
設施之變:打借條換來的器械包
“滴……滴……”張家口市第一醫院手術室內監控儀規律地響著,一臺開顱手術已經進行了5個小時。
主刀醫生邸飛坐在患者頭部一側,左手拿著吸引器,右手拿著持夾器,眼睛輕輕貼在患處上方的顯微鏡上,馬上要實施動脈瘤阻斷,這是手術中最關鍵的一步。為了不碰到患者腫瘤周圍的血管而導致大出血,邸飛需要一直保持同一姿勢并減少手臂的晃動,確保每一次下夾都是精準的……20分鐘過去了,邸飛放下了手術刀,腰身也放松地向后靠了靠,手術室內的大夫和護士們歡呼起來,手術取得了成功。
邸飛是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主任醫師,2016年8月,他接替萬偉慶掛職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并擔任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主任。近一年來,邸飛已經做了200多臺手術。
這樣的手術數量在合作以前是無法想象的,“除了沒有頂尖的專家,還有就是設備跟不上。”該院醫務處處長鄭紫磊說道,2015年8月,腦科中心首任主任萬偉慶剛到這里,準備手術的時候,發現手術器械很不齊全。由于著急手術,短時間里也采購不齊,鄭紫磊就去天壇醫院打了個借條,借了一套腦科顯微手術器械包,應急了一段時間。
同樣,該院神經內科也缺乏相應的設備而無法給患者做檢查。為了不讓設備成為發展的瓶頸,該院先后兩次投入2800萬元購置了必備的器械和儀器。“現在我可以保證,腦科中心的檢驗項目和指標規范,跟北京天壇醫院是基本同步的。”腦科中心執行主任李菁晶說。
醫術之變:做出不敢想象的手術
今年3月底的一天,一個外貌“奇特”的患者走進了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神經外科診室。老人姓李,今年68歲,是張家口市萬全區人,三年前于前額處發現一腫物,逐漸侵占了整個前額,遠遠看去,活脫脫像是神話故事中的“老壽星”。
“這樣的病例放在兩年前,我們就直接建議他去北京治療了。”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丁奇說。不過,即便是在北京的大醫院,這也屬危重病例。“如今通過與北京專家的學習,我們已經逐步開始對一些復雜手術進行嘗試。”
呂超與丁奇同在一個科室工作,不久前剛剛配合北京天壇醫院的專家完成了4例顱內動脈瘤手術,現已能夠熟練掌握多項國內先進的新技術。“剛參加工作時,我甚至覺得傳統開顱手術都是遙不可及的,能獨立完成如此復雜的手術,當年是想也不敢想的。”
“腦科中心成立后,醫院神外科的門診及手術量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市內其他醫療機構的門診手術量卻沒有因此減少,這是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邸飛對照手中的一份調查數據說,這意味著在增加的這部分就診患者中,多數是復雜疾病及高難度手術人群——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只能完成簡單的手術操作,這樣的改變是不可能出現的。
理念之變:參照北京建電子病歷
每當北京專家出診,患者總面臨一號難求。為了避免患者跑“冤枉路”,各醫院都開通了專家號預約熱線,并配備專人值守登記,方便患者就診。在第一醫院,新版“電子病歷”呈現在醫務處處長鄭紫磊的電腦屏幕上。他介紹,對標天壇醫院,該院“電子病歷”正在優化更新。在京張醫療協作中,張家口市各大醫院把北京醫院作為參照,全方位地進行學習。“讓北京專家常駐,手把手地傳授如何進行醫院管理,精細到每一次查房、每一次用藥,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就診患者的增多促使我們優化就醫流程,醫院的管理和運營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最終受益的是患者。”張家口市第二醫院醫務科科長徐斌如是說。
(內容摘選自《北京日報》2017年07月27日 版次: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