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容易被忽視的頭暈——體位性低血壓
一、被忽視的“頭暈”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當其突然從床上或椅子上站起時,會出現(xiàn)頭暈目眩等不舒適的感覺。然而,這種看似普通的頭暈可能隱藏著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體位性低血壓。
二、什么是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虛脫,是由于體位改變,常見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發(fā)生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壓,多見于老年人及體質(zhì)瘦弱者。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病因復雜多樣,如心排血量減少、血管收縮受損,慢性疾病以及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等。血壓降低的同時常伴有站立不穩(wěn),視力模糊,頭暈目眩等癥狀,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外傷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三、體位性低血壓的“居家診斷方法”
(一)臥立位血壓監(jiān)測
1.平臥位測量:老年人平臥位5分鐘后測量血壓和心率,測量過程中需要將血壓計,袖帶與心臟處在同一高度,保持情緒穩(wěn)定。
2. 站立位測量:老年人變換為直立位后1分鐘、5分鐘分別測量血壓和心率,站不穩(wěn)的老人可以靠在床邊或墻邊。
(二)結果判定
1.平臥位收縮壓減去站立位收縮壓≥20mmHg即可確診,(如平臥位收縮壓為150mmHg,站立位收縮壓為120mmHg,150-120=30mmHg,30mmHg≥20mmHg,確診);
2.平臥位舒張壓減去站立位舒張壓﹥10mmHg即可確診,(如平臥位舒張壓為80mmHg,站立位舒張壓為60mmHg,80-60=20mmHg,20mmHg>10mmHg,確診);
3.通過居家臥立位血壓監(jiān)測判定結果為體位性低血壓后,請及時就醫(yī),通過直立傾斜試驗、心電圖、心臟超聲、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等檢查進一步查找病因,進行對癥治療。
四、體位性低血壓的“生活處方”
(一)起床“三部曲”
1.第一步:睜開眼靜躺一分鐘,舒展四肢,如果不惡心、不頭暈、不難受,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就可以坐起來。
2.第二步:床上靜坐一分鐘,移向床邊。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就可以站起來。
3.第三步:靠床站立一分鐘,如沒有不適就可以進行日常活動。
起床“三部曲”可有效緩解體位性低血壓的老人因改變體位而引起的頭暈癥狀。
(二)適度運動增強體質(zhì)
1.直立性體位功能訓練
適用于平衡能力較好的老年人,需在家屬的陪護下進行訓練,預防意外事件發(fā)生。
第一步:依墻而站,雙腳并攏,離墻15厘米。
第二步:站穩(wěn)后雙腳不動,身體輕輕向后仰,后背緊貼墻面。
第三步:雙腳站穩(wěn)不動,大腿及腰腹部發(fā)力帶動身體緩慢向下,大腿與小腿成45度夾角即可。
第四步:雙腳站穩(wěn)不動,大腿及腰腹部發(fā)力帶動身體緩慢向上,重回初始位。
老年人可在家屬陪伴下進行“蹲-站-蹲-站”訓練,每次10分鐘,每天堅持兩次。
2.坐位功能訓練
適用于體質(zhì)弱、平衡能力較差的老年人。
動作一:端坐在椅子上,腳尖不離開地面的同時盡可能的抬高后腳跟,緩慢自然落下,每組15次,一共做3組。
動作二:端坐位,在后腳跟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抬高腳尖,每組15次,一共做3組。
動作三:在后腳跟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用腳尖向外畫圓10次,做完后,腳尖向內(nèi)畫圓10次,一共做3組。
(三)佩戴彈力腹帶
彈力腹帶可以通過加壓減少腹部內(nèi)臟積聚的血容量,促進靜脈回流和增加心輸出量,從而達到調(diào)節(jié)體位性低血壓的作用。對于體位性低血壓的老人可選擇透氣性及舒適度較好的彈力腹帶,日間活動時佩戴于腰腹部,夜間睡眠及臥床休息時解下即可。彈力腹帶使用方法簡單易行(如圖所示),佩戴松緊度以舒適為宜,適用于老年人在家中自行使用。
生活中如老年人在起床或轉身時出現(xiàn)頭暈、眩暈等癥狀時不可大意,在家進行自我血壓監(jiān)測,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yī)進行診斷和規(guī)范治療。日常生活中需做好起床“三部曲”、適度運動訓練、合理佩戴腹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方式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因體位性低血壓而引發(fā)意外傷害。祝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安心地享受晚年,度過一個又一個幸福的日子。
(老年護理專科小組 楊茹 郭迎春)
參考文獻
「1」呂晶,陳紹稀,柴棲晨,等. 老年衰弱綜合征影響因素分析及與體位性低血壓的關系研究[J]. 浙江醫(yī)學,2021,43(11):1205-1207,1223.
「2」葉樹芳. 體位性低血壓節(jié)律評估用于重癥高血壓患者護理中對血壓和心率的影響[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3,13(21):53-55.
「3」馬建斌,王東,王琦,等. 暈厥患者發(fā)生暈厥后30d內(nèi)死亡的危險因素探討[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8,27(6):672-678.
「4」殷人易,譚子虎,柳弘漢,等. 老年非神經(jīng)源性體位性低血壓與營養(yǎng)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3,25(1):24-27.
「5」樊曉寒,惠汝太. 體位性高血壓[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9):818-821.
「6」沈丹彤. 神經(jīng)源性體位性低血壓診斷與治療新模式的初步研究[D]. 廣東: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 DOI:10.7666/d.Y2406006.
「7」汪貽熙,王雨,董一飛. 體位性低血壓診斷和治療研究進展[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21,29(10):923-929.
「8」徐世山,甘永梅. 康復治療中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原因分析[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22,34(7):954-955.
「9」 方根強,胡燕,高艷虹. 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相關因素分析和干預措施[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20,26(2):210-213.
下一篇: 關于“肥胖”那些事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