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夏養三伏,這份三伏天養生指南請收好
“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悶熱潮濕的季節,也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當自然界的陰陽平衡發生動態變化時,人體的陰陽平衡也要隨之發生改變,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好生活作息及飲食起居,很容易誘發各種疾病。我們該如何健康愉快地度過三伏呢?
保養陽氣 勿貪涼
三伏天為夏令時節,按照《黃帝內經》所說的養生原則,“春夏當養陽”。“春夏養陽”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春夏季節,陽氣旺盛,人體腠理疏松、開泄,出汗多,消耗陽氣多,再加上乘涼飲冷,更易傷陽,所以春夏要保養陽氣。
我們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就是這個道理,夏天大家喜歡貪涼,容易脾胃虛寒,這個時候吃點辛溫發散的生姜有助于溫胃散寒。冬病夏治的三伏貼也是根據“春夏養陽”的理論,在夏季陽氣最旺之時,運用溫陽藥物或者貼敷,治療陰寒內盛的疾病。
健脾養心 正當時
一年中有四季,按照中醫理論我們身體有肝、心、脾、肺、腎五個臟腑,按照對應原則,還少了一個季節,因此,古人特地在春夏秋冬之外又補充了一個季節,叫做長夏,即農歷六月,一般指7月7日到8月6日這段時間,三伏天正在其中。“脾主長夏”,故三伏天更應重點顧護脾胃。
夏季是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合之時,五行屬火,中醫認為心與夏季相應,夏季養生重在養心。《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三伏時節,除了調養脾胃之外,還要養心。養心首先要忌心火,減少心煩、懊惱、躁動不安。宜清靜養神,靜心寧神,摒除雜念,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寧靜的心態。嵇康《養生論》中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心原則,夏季養心,重在養“心神”。
飲食清淡 忌油膩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在古代,餃子、面條、烙餅都是很珍貴的吃食,古人的說法既表達了夏季豐收后的喜悅之情,還提醒我們三伏天要特別注重飲食,飲食得宜,可以很好的預防“疰(zhu四聲)夏”的發生。(又稱“苦夏”,通常指夏季身倦、體熱、食少等癥狀)
古人特別講究吃的智慧,中醫主張“以通為用,以通為補”,三伏天陽氣旺盛,不宜過補,此時應當疏通臟腑、調暢氣機,飲食調養應以健脾養胃、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為主。夏季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易致損胃傷脾,不利健康。過于辛熱,容易生火;過于寒涼,助濕生痰,都不可取。這里推薦一些具有藥食同源功效的食物,比如栗子、茯苓、山藥、芡實、鱔魚、西紅柿、桃子、陳皮、蘇葉等。三伏天雖炎熱,但仍要少吃太涼的食物,尤其是脾胃虛弱、易腹瀉的人群。這里的“涼”,既包括冷飲一類的溫度低的食品,也包括本身性質就是寒涼的食物,比如苦瓜、西瓜、黃瓜、冬瓜、綠豆、茄子、芥藍、綠豆芽、薏苡仁、絲瓜等,適當食用沒有問題,但一定不能多吃。
伏天運動 有講究
三伏天氣炎熱,微微出汗可以調節體溫,調和營衛,利于氣血條暢。反之,經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體健康。中醫有“汗血同源”之說。汗由津液所化生,津液與血均為水谷精微,汗為血之源,出汗過多,容易耗傷津血及陽氣,可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慌、氣短、失眠、神疲乏力、煩渴、尿少等癥狀。
運動應講究“輕曼”,運動項目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散步、慢跑、八段錦、太極拳、廣播操等。運動時間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場地宜選擇在庭院、公園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還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度假。運動后應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切忌立即吹風扇、空調或洗冷水澡,這樣只會讓你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出,還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痛等不適。
由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運動要避開高溫時段,謹防中暑。同時,不要長時間在空調房內,進而導致身體適應能力加速下降,適當、科學的運動,能在保持身體素質的同時,讓我們的盛夏生活變得充實有趣。
盛夏祛濕 益處多
三伏天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邪最大的危害是傷陽,這恰恰對我們“春夏養陽”很不利,所以三伏時節祛濕很重要。
自測濕氣方法很簡單:第一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膩,基本可以確定體內濕氣較重。如果是白膩,偏于寒濕,如果是黃膩,偏于濕熱;第二看是不是容易腹瀉或大便黏滯不爽,經常粘馬桶,也說明存在脾虛濕盛的情況;第三看皮膚,容易起濕疹,也是體內濕氣比較重的表現。
祛除濕氣主要靠脾陽的運化功能,避開寒涼的食物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已經有了濕氣,可以用芳香醒脾化濕的藥物或者食物,外用內服皆可,外用比如佩戴香囊,選擇芳香的藥物做出香囊,經常佩戴,可辟穢化濕。內服比如砂仁陳皮荷葉茶、栗子龍眼粥、茯苓大棗山藥粥、黃精芡實豬肉湯等,適當加些砂仁、陳皮、豆蔻等香藥,既健脾祛濕,又給湯品增味,一舉兩得。
潮濕悶熱 謹防空調病
三伏天潮濕悶熱,人體毛孔開放,腠理開泄,陽氣浮于肌表,津液蒸而為汗徐徐而出,表里陰陽相對平衡,則安然無病。如果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人們容易患上“空調病”,比如鼻塞、噴嚏、頭痛甚或感冒;頸、肩、背、腰、膝等局部或者全身關節酸痛;思想不集中或精神不振、昏沉乏力、時感疲勞;過敏體質人群在空調環境中極易誘發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眼睛、咽喉或者皮膚干燥瘙癢等。
三伏天使用空調溫度應控制在26℃以上,同時注意通風,每天定時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從空調環境中外出,應先讓身體逐步適應后再外出;對于長期在空調房內的人員,應加強戶外活動,多喝開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加速體內新陳代謝,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以增強抗病能力;平時要經常做一下頸肩腰背的保健操,讓肌肉不至于過度僵硬,促進血液循環;洗完頭后不要馬上進入空調環境,要吹干,避免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慢性頭痛;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免疫系統相對薄弱,應盡量避免整夜開空調睡覺,可以采取定時的辦法,既可以安然入睡,又能避免睡覺的時候中招;對于免疫力相對較低的老人、慢性病病人和兒童,尤其要注重防護。
冬病夏治 巧用三伏貼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傳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理論,通過中藥敷貼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廣泛用于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穴位貼敷可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激發和調節免疫功能,從而增強抗病能力。呼吸系統疾病好發于秋冬季節,而炎炎夏日,對于罹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而言,病情相對穩定,屬于緩解期,此時遵循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陽氣發泄,皮膚松弛,毛孔張開,氣血趨于體表,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
隨著臨床的廣泛應用,三伏貼的適應癥也愈趨廣泛,除了呼吸系統疾病外,還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各種風濕病、脾胃病、耳鼻喉科疾病及兒科疾病。
養生要“趁熱”,三伏天雖酷暑難耐,但只要掌握正確科學的養生原則,適時調整生活作息、飲食起居等,“苦夏”也能健康愉快地度過。
上一篇: 強降雨后,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
下一篇: 如何安全使用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