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帕金森病科學管理鎖定3大目標
“走起路來慌慌張張,手抖動得連筷子都拿不穩,說話越來越含糊,表情僵硬失去了笑容……”帕金森病患者常把發病的感覺形容為一點點地折磨,最終把人擊垮。其實,患有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只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能科學地管理疾病,帕友一樣可以活出精彩。
與帕為友的第一步,就是及早發現、科學治療。帕金森病在疾病早期進展很快,到了晚期反而放慢腳步。所以,疾病管理既要盡早干預,還應該把目光放長遠。要取得長期獲益,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需滿足3大目標:
目標一 控制運動癥狀
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表現為:靜止時震顫、肌肉僵直、平衡能力差等,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情況。因此,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編寫的 《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2014版)明確指出,患病早期,可以用一些對疾病有修飾作用的藥物,不僅可以改善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目標二 預防運動并發癥
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初期就要考慮到疾病的長期管理,因為隨著疾病進展運動并發癥的威力會慢慢顯現出來,所以在在早期的治療上就不可“短視”,可依據個人情況,適當選擇能減少或延遲運動并發癥的藥物。
帕金森病的常見運動并發癥有“劑末現象”“開關現象”和“異動現象”。所謂“劑末現象”,是指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每次用藥后期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惡化。所謂“開關現象”在生活中常表現為突然僵硬無法動彈,比如走路時,突然邁不開步子等。而所謂“異動現象”,是指病人會在服藥后出現不可控制的手舞足蹈癥狀。這些癥狀,對生活的影響較大。
不少帕友在治療中存在誤區:一是擔心藥物副作用,不愿服藥;二是依從性低,隨意改變用藥劑量;三是貪圖“全面快速見效”,盲目用藥……這些不規范的用藥行為不利于有效控制患者的運動并發癥。
帕金森病長期管理用藥要結合病癥特點、疾病嚴重度、發病年齡、就業情況、藥物副作用等,進行“個性化定制”,要嚴格遵循醫囑,規范用藥。
目標三 改善非運動癥狀,如抑郁
據美國帕金森病基金會稱,抑郁癥是“帕金森病最被忽視的癥狀”,已知60%的帕金森患者會發生抑郁。一方面,這可能源于長期精神壓力過大,誘發負面情緒,導致抑郁;另一方面,帕金森病與多巴胺神經遞質水平降低有關,而這也是抑郁的成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屬要特別留意帕金森病患者的變化,關注細微末節。伴有抑郁癥狀的帕金森病患者,應首選同時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帕金森病藥物。
上一篇: 全民關注痛風日 帶您了解高尿酸血癥和痛風
下一篇: 提高免疫力—老年人營養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