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天壇科普】新冠疫情時代,你最深的焦慮在哪里?
隨著疫情的跌宕起伏,人們的心情也猶如過山車般地劇烈波動。國內疫情最嚴峻的那些黑暗歲月里,舉國擔憂,全民忐忑。在全世界難以找到一方凈土不被病毒裹挾的今天,全世界人民都不淡定了。2020年從開篇到現在,形容人類心情最精準的詞匯當屬焦慮!
我們焦慮什么呢?
我們焦慮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過程和可怕的結局,我們焦慮失去往日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各種不適,我們焦慮收入減少甚至失業導致的房貸、車貸、托兒、養老沒了來源,我們焦慮中考高考的神獸孩子們錯失了美好前程,我們焦慮股市熔斷房產貶值,我們焦慮失去最不想失去的人和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焦慮疫情改變了世界格局,從此我們何去何從……
各種焦慮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太多的焦慮擾亂了我們的心智,占據著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徹夜難眠,寢食難安,終日以手機網絡為伴,憂國憂民,百爪撓心,海量的信息吞噬著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更透支著我們的身心能量。盡管身體處在當下,而我們的心卻總在過去的懊悔沮喪和未來的擔憂不甘中不斷地游走漂移而無處安放。
有人說人生中最確定的事就是死亡,而最不確定的事是如何死亡,這個絕對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對死亡充滿了想象和恐懼。我們當下所焦慮的一切背后最深的坑都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焦慮,它既是我們努力活下去的驅動力,也在潛意識層面深深地困住了我們。
中國的文化中非常忌諱談論死亡。我們從小到大也很少正面接受死亡的教育,這個領域被稱為“茫然、模糊和隱晦的區域”,談論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甚至是被禁忌的。生前坦然地安排身后事,甚至搞成帶有某種喜劇色彩的party我只在電影里見過。雖然人們不愿意觸碰它,但它一直在我們潛意識中某個角落里被包裹嚴密小心地存放著。
醫生的職業,讓我有機會在工作中不斷地面對死亡并接受著各種死亡的教育。在疫情期間每天通過各種渠道都真切地感受到鮮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徹心扉。這些人間悲劇觸目驚心,令人唏噓、恐懼、悲傷甚至不知所措。當身患重病不得不面對死亡時,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她們的親人表現出來的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那是一種否認、惶恐、不舍、逃避、掙扎、不甘、絕望與驚慌失措,勾兌在一起的極其矛盾、痛苦到難以言表的情感,在走向死亡的那段時光中凌亂地編織在一起,跌宕起伏,愛恨交織,欲罷不能,這讓死亡的過程顯得格外令人恐懼與不安。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中,可以真切地感覺到盡管死亡的必然性人人都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在理性層面也能接受,但是當死亡真正來臨的那一刻,無法克服的死亡焦慮成為多數家庭和患者本人難以平靜接納離開并釋懷的最大障礙。這個梗是人們在疾病面前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感與行為偏離常態背后最深的根源。
在工作中,我發現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明確目標,認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意義,對現有的生活滿意度高,有較好的社會支持,自我認同感較高的患者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程度明顯低,同時對死亡的接受度也更高,他們離開的過程也更為平靜和安詳。
那些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較強連接度的人們堅信無論生死,彼此之間的關系永遠可以延續,身邊的人們不會忘記他曾經的存在,持續的情感聯結和愛讓他們不會恐懼地離開,這種信念可以顯著降低個體對死亡的焦慮。相反那些對過去工作生活人際關系中抱有更多遺憾、悔恨、內疚、自責、不滿、敵意的患者,將更多的期待和未了的心愿寄托于未來而無法安住當下的個體似乎有更高的死亡焦慮與恐懼,在人生最后旅程中看起來更為掙扎和痛苦。如何安然而來,坦然離去,充分享受體驗生死之間的過程,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人生必修課。
從我的患者和他們的親人面對離去的不同處理和應對方式中,我強烈地感受到如能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的含義,找到工作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充分把握當下的每一刻,才能夠在人生最后旅途中鼓起勇氣,獲得心靈的自由,平靜釋然地走好此生這一程,順利進入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我們總是覺得來日方長,而忽略了世事無常。疫情是殘酷的,在大自然的選擇中人類進化的本能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適度的焦慮讓我們規避風險,繁衍生存,這個過程盡管感到不適和痛苦,但焦慮本身具有積極的含義,覺察并接納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次人類瘟疫災難中如何領悟到與心中最深的焦慮共處?《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奧維德有句名言:“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在我們思維和行為中好習慣和壞習慣并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于好習慣的多少。面對壓力時,大腦更偏向負面的思維引發負性的情緒,這是人腦的本能習慣,在沒有覺察能力時,本能會引領我們進入思維的誤區。這種負性的習慣思維通過覺知的訓練可以調整,使之成為更利于身心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積極的思維習慣。
疫情在全世界瘋狂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和信心,恐慌難以避免。幸運的是作為中國人我們有偉大的祖國作為依托,大國的情懷讓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必勝的信心。我們不求腳踏七彩祥云的蓋世人生,只求人生旅途平靜安康,淡定從容。讓我們直面內心最深的恐懼,養成思維和行為良好的習慣:接受殘酷的現實,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努力尋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科學面對疾病與健康,對未來抱持合理的預期,用人與人之間愛的支撐和科學的力量與焦慮和平共處,安享此生。
下一篇: 春季過敏性鼻炎,你關心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