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說說“膽”的那些事
來自于“膽”的威脅不容忽視
膽囊癌是起源于膽囊的惡性腫瘤。數據顯示, 2015年膽囊癌發病率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18,死亡率排名第11——與其他腫瘤相比,膽囊癌發病率雖然比較低但死亡率高,總體的5年生存率僅有5%!
對于膽囊癌來說,早診斷、早治療尤其重要!數據顯示,如果及時采取規范治療,早期膽囊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80%。
我的“膽”為啥會出問題?
膽囊癌病因尚不明確。從目前的研究看,膽囊癌風險因素較多,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環境因素,例如黃曲霉素、赭曲霉素、三氧化二砷、肝吸蟲等引起的慢性感染等;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肥胖?飲用加糖飲料等;基因變異和相關疾病,包括性別(女性發病是男性的3倍)、年齡因素,以及膽囊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慢性膽囊炎、陶瓷樣膽囊(鈣化膽囊)、膽囊息肉?胰膽管匯合異常、克羅恩氏病等?
膽囊結石與膽囊癌的關系最為密切,約有70-90%的膽囊癌患者有膽囊結石病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膽囊結石的病人都會患有膽囊癌,只有0.5%-3%的膽囊結石的病人最終會患上膽囊癌。膽囊結石直徑大于3cm的結石患者患膽囊癌的風險是直徑小于1cm結石患者的9-10倍。除膽囊結石外還有膽囊息肉,有惡變傾向的膽囊息肉有以下特征:膽囊息肉>10mm、膽囊息肉<10mm合并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增長迅速>3mm/6月。若臨床上發現這些疾病,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治療方式,注意定期復查,若發生惡變可及時發現。
除相關疾病外,生活方式與膽囊癌也密切相關,如超重、肥胖、高糖飲食均與膽囊癌有關,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控制體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自身患膽囊癌的風險。
怎么知道我的“膽”出問題了?
膽囊癌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大多數早期膽囊癌(50-70%)是在良性膽囊疾病術中、術后行病理檢查時發現,部分患者有明顯癥狀,比如上腹痛、消瘦、黃疸及腹部包塊等多數為晚期表現,預后較差。
得了膽囊癌怎么辦?
目前為止,手術是效果最確切的治療方式。根據腫瘤的不同分期行不同的手術切除,對于出現梗阻性黃疸,手術切除范圍較大的病人,術前需要減黃、增加剩余肝體積的治療,以避免術后肝衰竭。除手術治療外,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綜合治療方案,包括支持治療、放療、化療、靶向、免疫治療等。
手術切除膽囊,沒“膽兒”了怎么辦?
膽囊是囊性器官,呈梨形,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將肝臟生成的膽汁進行濃縮、儲存以及排出,參與食物的消化過程。膽囊切除術后肝臟產生的膽汁直接進入腸道,并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僅有極少數病人術后會出現腹瀉的癥狀。
術后要忌口嗎?海鮮、牛肉、雞蛋屬于發物,能吃嗎?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不少患者關注,膽囊癌術后需要忌口嗎?膽囊癌手術時間長、范圍大、手術創傷大,術后患者胃腸道功能較弱,同時肝臟生成的膽汁未經過濃縮直接進入腸道,消化能力較弱。建議患者先喝流食,如粥、面條湯、果汁等易消化且清淡飲食,可適量增加肉松、雞蛋、肉類等食物,增加營養配比,緩慢過渡到正常飲食,過渡時間在半月至一月左右。為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術后可少食多餐。特別強調,患者若有糖尿病要注意米湯和果汁會迅速升高血糖,要增加監測次數,避免血糖過高帶來的并發癥,若出現上述情況后不能自行處理需及時就醫。
對于西醫而言,沒有明確的忌口,一切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如果沒有過敏,吃后沒有不舒服的食物則不需要忌口。海鮮、牛羊肉、雞蛋內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適量攝入可增加營養,有利于術后恢復,但強調一定要清淡拒絕油膩。
術后多長時間看一次醫生?
一般情況下術后每月進行隨訪,持續6月;此后每3月復查,持續15個月,以后每年進行隨訪。隨訪要觀察患者一般情況、肝臟功能、腫瘤標志物、影像學改變的情況。每位患者自身情況不同,遵醫囑進行術后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