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警戒
新西蘭警告列汀類降糖藥的大皰性類天皰瘡風險
2019年5月7日,新西蘭藥品和醫療器械安全管理局(Medsafe)發布信息,警告列汀類抗糖尿病藥引起的大皰性類天皰瘡風險。
最近,有文獻顯示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也稱為“列汀類”)與大皰性類天皰瘡相關。
大皰性類天皰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表皮下水皰。自身抗體和活化的T淋巴細胞以表皮基底膜中的蛋白質為靶標,觸發炎性進程,導致水皰形成。大多數大皰性類天皰瘡的病例發生于60歲以上個體,其通常表現為重度瘙癢和充滿液體的大水皰(1-3厘米),稱為大皰。大皰最終破裂,留下濕潤的糜爛皮損,結痂后痊愈而無瘢痕形成,也可能累級黏膜。大皰性類天皰瘡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其臨床病程可持續數月至數年。然而,它也可能是一種嚴重且潛在致死性疾病,尤其是當皮損分布廣泛或對治療耐藥時。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風險升高與下列因素有關:高齡;HLA關聯提示遺傳易感性;暴露于某些藥物;合并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卒中、癡呆、帕金森病)、銀屑病、癌癥、皮膚感染等。
藥物性大皰性類天皰瘡的病例報告中最常見涉及青霉胺和呋塞米。在國際上也已報告了與卡托普利、青霉素及其衍生物、柳氮磺胺吡啶和局部用氟尿嘧啶相關的病例。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大皰性類天皰瘡與神經安定藥、髓袢利尿藥和螺內酯存在顯著相關性。
最近,有文獻顯示DPP-4抑制劑與大皰性類天皰瘡相關。該關聯性的證據最初基于病例報告和國家藥物警戒數據庫分析,且現已包含了對照性觀察性研究。尚未充分了解DPP-4抑制劑與大皰性類天皰瘡間關聯性的病理機制。
在新西蘭獲批的DPP-4抑制劑有維格列汀、西格列汀和沙格列汀。在維格列汀和西格列汀的數據表中,大皰性類天皰瘡被列為源自上市后經驗的不良事件。1965年至2018年間,新西蘭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到20例懷疑是由藥物引起類天皰瘡的不良反應報告。其中1例報告與D-青霉胺有關,3例與青霉素衍生物有關,1例與呋塞米有關。尚無涉及與DPP-4抑制劑相關的類天皰瘡反應方面的報告。
若懷疑某種藥物可引起大皰性類天皰瘡,請停藥并考慮轉診至皮膚科專科醫師。大皰性類天皰瘡的一線治療通常涉及局部或全身用皮質類固醇和支持性治療,但也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劑治療。
(新西蘭Medsafe網站)
來源于藥物警戒快訊2019年6月28日第6期(總第1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