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應信息通報
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8期) 蓮必治注射液與急性腎功能損害,羥乙基淀粉40、20氯化鈉注射液與腎功能損害,警惕克銀丸引起的肝損害和剝脫性皮炎
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8期) 蓮必治注射液與急性腎功能損害,羥乙基淀粉40、20氯化鈉注射液與腎功能損害,警惕克銀丸引起的肝損害和剝脫性皮炎
編者按:
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制度是我國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而采取的一項舉措。《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以來,對推動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用藥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在提高對藥品不良反應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用藥的品種、劑量、療程及特殊人群用藥,更加積極地開展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收集和報告工作。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也由此增強了對防范藥品安全性隱患的高度責任意識,一些企業不僅注意收集被通報藥品的不良反應病例,而且正著手開展藥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評價工作。
藥品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具有治療作用的同時,必然存在不良反應。因此,被通報了不良反應的藥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藥品,也不應與"毒藥"、"假藥"、"劣藥"、"不能使用"相提并論。《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的內容屬告知性質,旨在提醒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及廣大公眾注意藥品存在的安全性隱患,盡量避免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從而為保障社會公眾用藥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蓮必治注射液與急性腎功能損害
蓮必治注射液成份為亞硫酸氫鈉穿心蓮內酯,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臨床上用于細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的治療。給藥途徑為肌內注射和靜脈滴注。
1988年至2005年3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蓮必治注射液的病例報告50例,不良反應表現為急性腎功能損害、皮疹、頭暈、胃腸道反應、過敏樣反應等。其中急性腎功能損害17例,并有1例合并肝功能異常。
1978年至2005年2月,國內文獻報道中檢索到有關蓮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腎功能損害的病例共2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9歲,因急性腸炎給予蓮必治注射液0.6g,靜脈滴注。滴注一次后,患者自覺雙側腰部酸痛。輔助檢查提示,腎功能:尿素氮8.7mmol/L,血清肌酐424μmol/L;尿常規:尿蛋白(++);24小時尿量1600~2700ml;腎穿刺活檢:腎小管間質炎。臨床診斷為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經住院治療后,臨床痊愈。
現有臨床病例報告顯示:急性腎功能損害患者發病前多無腎臟方面病史;單獨或聯合使用蓮必治注射液均有病例報告,其中聯合用藥情況占多數。蓮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腎功能損害的特點為:發病時間短,多在用藥1次后即出現;主要癥狀為腰酸、腰痛;部分患者尿量正常;均有肌酐、尿素氮的升高;預后良好。
鑒于蓮必治注射液有引起急性腎功能損害的風險,并且是產品說明書中未提示的新發現的不良反應,因此在要求生產企業修改說明書的同時,提醒臨床醫生嚴格掌握適應癥,加強對用藥患者腎功能的監測。避免與氨基糖苷類等有腎毒性藥物聯合使用。對于老年人、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有腎臟疾患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如患者用藥后出現腰痛、腰酸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檢查腎功能情況。
生產企業必須加強對該品種安全性研究及上市后不良反應跟蹤監測工作。
羥乙基淀粉40、20氯化鈉注射液與腎功能損害
羥乙基淀粉40氯化鈉注射液,又稱706代血漿、羥乙基淀粉代血漿,為血容量補充藥,有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作用,用于失血、創傷、燒傷及中毒性休克等。羥乙基淀粉20氯化鈉注射液,又稱低分子706代血漿、低分子羥乙基淀粉代血漿,為血容量補充藥,用于改善微循環治療。資料顯示:目前臨床上存在706代血漿與低分子706代血漿名稱混淆及混用的現象。
1988年至2005年3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706代血漿"、羥乙基淀粉40氯化鈉、羥乙基淀粉20氯化鈉注射液的病例報告共84例,其中腎功能衰竭1例。
1978年至2005年2月,國內文獻報道中檢索到羥乙基淀粉20氯化鈉注射液導致腎功能損害13例,此外"706代血漿"(未明確是羥乙基淀粉40還是20氯化鈉注射液)導致腎功能損害11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1歲,有慢性腎炎病史,因降壓治療靜滴706代血漿500ml,每日1次,連續8天,出現納差、惡心、嘔吐、少尿,每日尿量不足400ml,實驗室檢查:BUN59.36mmol/L,Cr1506μmol/L,k+7.47mmol/L,給予急診血液透析,抗感染,糾正心衰治療,20天后BUN35.45mmol/L,Cr844.65μmol/L,K+4.3 mmol/L,患者癥狀好轉。
鑒于羥乙基淀粉40、20氯化鈉注射液可導致腎功能損害,故提醒廣大醫務人員臨床應用需嚴格掌握適應癥,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用藥期間注意監測腎功能、尿常規、尿量等指標,一旦發現少尿、蛋白尿升高應立即停藥,及時對癥治療。老年人、原有腎功能損害及心腦血管疾患的高危人群應慎用本藥。
警惕克銀丸引起的肝損害和剝脫性皮炎
克銀丸是由土茯苓、白鮮皮、北豆根和拳參制備而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作用。臨床用于皮損基底紅,便秘,尿黃屬血熱風燥型的銀屑病。
1988年至2005年3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克銀丸的病例報告共14例,其中嚴重病例報告有肝損害10例、剝脫性皮炎1例。
1978年至2005年2月,國內文獻報道中有關克銀丸的病例報告共6例,其中肝損害4例、剝脫性皮炎2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7歲,因惡心、乏力、腹脹10余日伴皮膚、鞏膜黃染入院。患者1月前因銀屑病服用克銀丸,每次100粒(10g),每日3次。服藥10余日后自覺惡心、乏力、腹脹、納差,繼之出現皮膚及鞏膜黃染,皮膚瘙癢,尿色變深,糞便顏色變淺。既往患銀屑病1年余,病情輕,一直未治療。體檢:T36.4℃,R20次/min,P78次/min,BP110/70kPa。皮膚粘膜黃染,鞏膜黃染。實驗室檢查:谷丙轉氨酶1084 U/L,谷草轉氨酶428 U/L,γ-谷氨酰轉肽酶157 U/L,堿性磷酸酶256 U/L,乳酸脫氫酶157 U/L;乙肝表面抗原(-),抗甲肝病毒IGM抗體(-),抗丙肝病毒抗體(-),尿膽紅素(+),尿膽原(++ ),總膽紅素73.0μmol/L,1分鐘膽紅素18.1μmol/L。
鑒于克銀丸可導致肝損害和剝脫性皮炎,建議患者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嚴格控制劑量和療程,避免超量、長期使用;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肝功能監測;兒童、老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有克銀丸過敏史、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對其他藥物過敏者慎用。
《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涉及品種相關監管措施
《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以下簡稱《通報》)迄今已發布了八期。《通報》發布之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對某些因果關系明確、風險較大的品種采取了相應的監管措施,同時我中心對一些尚未明確的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評價工作。現將已采取的監管措施介紹給大家。
葛根素注射劑
葛根素注射液是第三期《通報》涉及的品種,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4年11月22日發出"關于修訂葛根素注射劑說明書的通知"。通知內容如下:
關于修訂葛根素注射劑說明書的通知
食藥監注函[2004]13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局):
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對葛根素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監測,該藥品能夠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發生。為保證臨床用藥安全,現對該藥品說明書做如下修訂,并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不良反應項增加"偶見急性血管內溶血:寒戰、發熱、黃疸、腰痛、尿色加深等"。
禁忌項增加"對本藥過敏或過敏體質者禁用"。
注意事項增加"1.使用本品者應定期監測膽紅素、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及尿常規;2.出現寒戰、發熱、黃疸、腰痛、尿色加深等癥狀者,需立即停藥,及時治療"。
二、葛根素注射劑的藥品生產企業均應按照上述事項盡快修訂說明書和包裝標簽,并于該文件下發之日起30日內報所在地省局備案。自備案之日起,出廠的藥品不得再使用原藥品說明書和包裝標簽。
三、藥品生產企業應當將修訂的內容及時通知到相關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等單位和部門,并盡快對已出廠的該藥品的說明書予以更換,由于未及時更換說明書而引起的不良后果,由藥品生產企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