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健康報】2014-03-14神經搭橋讓面癱患者再綻笑容
神經搭橋讓面癱患者再綻笑容
盡早手術可避免面部肌肉萎縮而難以修復
本報訊 (記者匡遠深 通訊員石 靜)面癱作為顱內腫瘤和顱腦外傷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松教授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損傷修復室主任萬虹研究員領銜的課題組,經過多年研究完成的一項課題結果顯示,采用自身活化后的腓腸神經橋接面神經和部分舌下神經能夠在舌神經支配面部肌肉的同時,使面癱神經“復活”,并保留其殘余功能及自身恢復的可能性。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美國《神經外科雜志》上。
據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統計,17.6%的顱底患者因腫瘤侵襲或手術牽拉等原因導致面神經損傷,其中深在的顱底腫瘤、腦干腫瘤導致面癱引起嘴歪眼斜、外貌改變的發生率高達30%,而傳統的面神經損傷修復技術療效欠佳。
劉松和萬虹課題組,在長達8年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經典術式進行了改良創新,采用自身活化后的腓腸神經作為橋梁,將面神經主干和部分舌下神經主干進行吻合來治療面癱取得了顯著效果。此種方法避免了免疫排異反應,能夠在保留殘存面神經和部分舌下神經功能的同時,迅速修復面部癱瘓肌肉,使面部肌肉得到面神經和舌下神經的雙重支配。該團隊用此方法迄今已成功完成33例臨床治療。術后隨訪顯示,大部分患者面容基本恢復正常,癱瘓的面肌逐漸恢復運動,閉眼、嘴巴活動、示齒以及面部表情等動作基本都能自主完成。
據劉松介紹,采用自體活化后的腓腸神經一般能在1周內分泌出多種營養因子,這些營養因子能夠促進神經再生,并加快功能恢復。該技術避免了傳統吻合術后出現的舌肌癱瘓萎縮、吞咽障礙、說話困難、面神經功能完全喪失和修復期長等不良后果。
劉松說,面部肌肉如果長時間失去神經支配將會逐漸萎縮,萎縮后即使神經生長也難以修復面癱。為此,劉松特別提醒,因顱內腫瘤或顱腦外傷所致的面癱,早手術治療比晚手術治療效果要好得多。
(摘自《健康報》2014年3月1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