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健康報】2014-02-28 趙繼宗:神經外科是我的一切
認為醫生要有責任感的趙繼宗,經常到病人床邊,發現和解決病人的痛苦。
手術室里,主刀大夫趙繼宗和助手們的手術情景有時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他是推動中國神經外科學科發展并使之走向國際化的里程碑式人物。從上世紀70年代涉足神經外科領域,到如今近40年的耕耘中,他完成的神經外科手術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令國內同行矚目,也讓國際同仁贊嘆。
不滿足于只做一個手術匠的他,視神經外科事業為自己的一切。他有一個夢想,如果中國神經外科學能在2020年進入國際前5名,并在不遠的將來引領世界神經外科學發展,那將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68歲的趙繼宗教授名列其中。在中國的神經外科發展史上,如果說王忠誠院士是奠基人之一,那么受到王忠誠院士熏陶和培養的趙繼宗則是推動學科發展并走向國際化的里程碑式人物。
■ 40年耕耘在業界飄起一面旗幟
“人類永遠面對疾病的挑戰,醫生的天職是迎接這種永在的挑戰,必須善于創新。”——趙繼宗
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的趙繼宗,已在神經外科領域辛勤耕耘近40年。從1975年起,他就開始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他帶領的團隊展開腦血管疾病和腦腫瘤的臨床研究。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趙繼宗和他的團隊取得了累累碩果。
“九五”期間,趙繼宗攻克巨大動靜脈畸形和復雜動脈瘤外科治療關鍵技術,累計完成2925例動脈瘤和2552例動靜脈畸形手術,死亡率分別低至1.3%和0.5%。他創立切除巨大動脈瘤體、重塑載瘤動脈等術式,攻克復雜性顱內動脈瘤手術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同類手術最好水平。該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他領導團隊建立國際規模最大的動脈瘤病人標本庫,率先利用人體動脈瘤標本研究動脈瘤形成和破裂機制。
世界神經外科聯盟(WFNS)主席布柔赤(Brochi)高度評價趙繼宗的工作,并對中國神經外科的快速發展表示敬意。2012年基于趙繼宗“在神經外科領域的巨大貢獻,特別是在血管畸形方面的貢獻”,Dandy神經外科學會(為紀念美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Dandy而成立)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他該學會獎章。
“十五”期間,趙繼宗團隊采用多中心、大樣本、單盲對照試驗,在全國建立6個腦卒中外科示范基地,組織國內135家醫院采用微創、碎吸和傳統開顱3種方法治療2464例出血性腦卒中,制定并推廣腦出血治療指南,治療費降低8個百分點,獲教育部科技進步推廣二等獎。第77屆北美神經外科年會報告“2464例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獲國際論文獎,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美國孟得洛(Mendelow)教授認為,該研究是近年國際少有大宗病例研究,意味著中國腦出血外科治療達到世界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趙繼宗又主持“出血性腦卒中及淀粉樣變腦血管病研究” 收集國內71家醫院367例腦出血手術后獲得標本,經病理學檢查首次證實淀粉樣變在自發性腦出血發生率14.3%,為腦出血早期鑒別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案作出重要創新性貢獻。
這一系列的驕人成績讓趙繼宗成為了神經外科學界的一面旗幟。他身上肩負的擔子也因而更重了——被委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之責。
2013年9月,北京天壇醫院獲批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這一成就來之不易,是天壇醫院幾代人攻堅克難、努力傳承的結果。天壇醫院院長王晨說,為落實《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科技部會同原衛生部和總后衛生部擬在6個重點領域建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难芯恐行脑O在北京天壇醫院,這是唯一由一家醫院獨自擔任臨床研究中心的領域。天壇醫院將中心主任的掌管之責托付給趙繼宗,并由他兼任該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副主席。盡管科學指導委員會只有20余位成員,但他們全都來自大陸及港臺地區的神經學科、工程學科、基礎學科相關的院士重量級人物,這也凸顯了這一中心的學術地位。
■ 技術并非十全十美
“醫生不能過分依賴導航技術,而忽略治療理念的更新和操作技術的進步;也不可死守傳統的手術模式,而成為現代神經外科發展進程中的落伍者?!薄?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1031050.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趙繼宗
趙繼宗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在腦膠質瘤的外科微創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運用神經導航系統對難度極大的腦膠質瘤實施精確的定位開顱手術就是他潛心研究的成果之一。這項技術能夠使大多數患者基本做到了腫瘤全切除,且不損傷病人神經功能,避免了對正常腦組織和其他顱內神經血管結構的不必要損傷,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趙繼宗說,隨著顯微神經外科的普及與微創治療觀念的提出,現今,國外很多醫院已將導航系統列為神經外科手術必須進行的常規步驟。但在實際操作中,新技術并非十全十美。
趙繼宗在臨床運用中發現,手術進行中組織結構的移位所導致的影像漂移,成為導航系統最大的弊病。在國外,影像漂移的發生率高達66%。影像漂移極易迷惑醫生的雙眼,致使醫生在確認病灶位置時出現誤差,從而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為了避免影像漂移的發生,讓醫生的手術過程更加精準,趙繼宗牽頭研究預防策略。他提醒醫生,一旦發生結構性影像漂移,術中應用超聲波探測病灶,可很好地發現影像漂移;術中還可借助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手段,對導航系統提供較為滿意的影像補償信息,捕捉到精確的實時影像補償,這是當前解決影像漂移最為理想的方法。
然而,對于任何一臺手術,無論導航系統如何精確,手術醫生的經驗和基本功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在趙繼宗看來,要很好地應用新技術,醫生必須儲備豐富的臨床開顱手術經驗,熟練掌握頭顱神經解剖知識;同時,每一步操作都要嚴格規范,最大限度地減少醫源性創傷。他提出,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不能過分依賴導航技術,而忽略治療理念的更新和操作技術的進步;也不可死守傳統的手術模式,忽略導航系統的重要作用,而成為現代神經外科發展進程中的落伍者。
■ 創造了一個醫學神話
“醫生一刀子,病人一輩子。每一臺手術,每一次門診,都關系人的生命和人們對醫生的信任,必須高度嚴謹?!薄?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1031050.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趙繼宗
趙繼宗將科研結果與臨床有效結合,在治療疑難重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業界和病人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天壇醫院,求趙繼宗門診號的人很多。每周出兩次專家門診的趙繼宗說,正常情況下他一上午只掛20個病號,但是每次都“超載”,僅是住院證,基本出一次門診就要開出四五張?!安∪颂嗔?,看不過來?!?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1031050.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趙繼宗感嘆。患者當中,有兩成是從全國各地轉來的病例,有3成是其他神經外科醫生拿不定主意轉到他手里的,還有一部分是血管病和老年腫瘤。
為了節省時間,趙繼宗出版了顱腦腫瘤和顱腦外傷的科普小冊子?!胺彩莵碚椅业拈T診病人,我都免費送他一本小冊子,因為看病時短暫的交流我擔心他們記不住。或者遇到我解釋不到的問題,他們回去翻翻小冊子,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幫助?!?趙繼宗說。
除了門診,趙繼宗每周還要親自操刀進行幾臺手術。
黑龍江小伙兒趙新亮(化名)就是他的手術病人。如今,小伙子早已成家立業,身體也很健康,很難將他與幾年前的重病號聯系到一起。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小伙子說,就像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當時他對治病不抱有任何信心,幾乎放棄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念頭……
那是2009年2月13日上午,28歲的趙新亮在父母陪伴下走進了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門診。正值風華正茂的他,不幸患有顱內動靜脈畸形,頭部經常出現長時間的持續性劇烈疼痛,且伴有嘔吐、視力下降等癥狀。
為了救小伙子的命,天壇醫院為他開放了綠色通道,讓他很快住進了醫院。在來北京之前,趙新亮在當地醫院已先后兩次做了介入栓塞手術,都因畸形血管團巨大,幾枚微彈簧圈雖然放進病灶血管內,術后根本沒起到治療效果。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專家看過血管造影片子后驚訝不已:在神經密布、血運豐富的大腦左側區域被一片黑壓壓的血管團籠罩著,形似一朵 “蘑菇云”,直徑約有8厘米長,占據了大腦的1/4?! ?/p>
面對如此罕見巨大的先天性血管畸形,趙繼宗組織麻醉、重癥監護和護理人員組成手術組進行會診,討論切除這個畸形血管團。但做手術,隨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并發癥;而不手術的話,患者的生命就難保。最終,趙繼宗教授在爭得患者父母同意后,決定為其實施開顱全切除手術。這一手術成為當時天壇醫院最復雜的手術之一。
手術過程跌宕起伏、異常艱辛。開顱后,趙繼宗和助手王碩借助顯微鏡小心翼翼地向畸形團邊界深部探查,術中發現病變周圍有諸多引流靜脈與穿通血管粘連在一起,供血動脈分支交錯不清,歷時11個半小時后,在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的共同努力下,采用自體輸血、神經電生理監測等措施,克服凝血功能、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障礙,最終切除直徑約8厘米大的顱內動靜脈畸形團。術后,在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患者得以康復。
■ 把責任感融入每一處醫療細節
“病人發生的每一個變化,都是對醫生的考驗,只有日積月累,不斷總結經驗,醫術才能提高。”——趙繼宗
完美的手術效果,來自科學意義上的嚴謹。趙繼宗強調,臨床和科研學術工作必須兩手抓,只重理論而輕臨床,是成不了好醫生的?!搬t生要有責任感,就臨床醫師而言,要經常到病人床邊,發現和解決病人的痛苦。”為此,他要求學生要在病房坐得住,把精力放在病人身上,關注病人身上發生的每一個變化。
他的學生王江飛總結恩師的特點,一個字就是“嚴”。所謂“嚴”,就是嚴謹治學、嚴格管理。王江飛說,在趙繼宗手下做學問,永遠別指望蒙混過關?! ?/p>
趙繼宗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把責任感融入每一處醫療細節。他說:“如果說我能夠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支撐我勇氣和信心的就是醫生的職業責任感。”
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每年完成手術萬余例,要保證醫療質量,減少并發癥,減少醫療糾紛,是一件相當艱巨的工程。趙繼宗把影響醫療效果的術后血腫和術后傷口感染等問題,作為專題來抓。為了及時發現醫療質量問題,他在擔任科主任以后,每周六早晨都堅持到病房,組織全科值班醫生大查房,注重查找不足,一旦發現問題,他都及時處理解決并點評,提高青年醫生的臨床觀察處理能力。
他這樣做,不只是為了病人,也是為了醫生,因為“只有日積月累,不斷總結經驗,醫術才能提高”?!?/p>
狠抓基礎工作是趙繼宗的一貫作風。他組織全科學術活動,通過規范開、關顱手術操作,推行圍手術期治療常規措施。他出國研修歸來,在全科開展青年醫師國外文獻譯文報告,與大家共同分享最新進展。
在臨床技能的培養上,趙繼宗認為,“住院總醫師”制度對人才培養十分有益。于是,他針對神經外科專業住院醫師培養所需年限較長的特點,創造性地設立了“執行主治醫師”制度。他還在科內建立了疑難病例討論制度,以及外語查房和病例報告制度,讓執行主治醫師參與一定的病區管理并擔起科研重任,給年輕醫師創造一個發展平臺。
■ 爭取神經外科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的神經外科醫生,特別是青年醫生,奮斗目標應該鎖定在引領世界神經外科前進?!薄?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1031050.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趙繼宗
將神經外科視為生命的趙繼宗,曾因中國在2002年被取消世界神經外科聯盟會員資格而憂心忡忡。為了引領我國神經外科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撲在了學科發展上。
2004年,趙繼宗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委。在王忠誠院士的引導和同行們的協助下,趙繼宗狠抓學科建設。在他的帶領下,全國神經外科學術水平明顯提高,神經外科全國年會的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07年,由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辦的第七屆國際微創神經外科學大會上,確立了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國際地位;他主編出版了《微創神經外科學》專著,制定了微創神經外科手術技術操作規范并在國內推廣,這對在我國推廣普及微創神經外科技術起到重要作用。
他還借助世界神經外科聯盟提名委員會和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身份,大力宣傳中國的神經外科,為中國在世界神經外科聯盟中爭取一席之地。在中國科協和中華醫學會的領導下,他多次奔走,與世界神經外科聯盟主席Brochi等執委會談。由于他的執著努力,2005年,世界神經外科聯盟恢復了中華神經外科學會會員資格。同年,他組織近200名醫師參加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大會,所投上百篇論文引起國際同仁的極大關注,使我國神經外科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2年中國取得了世界神經外科聯盟法律委員會成員資格,2013年Dandy(以美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Dandy命名的世界性神經外科學會)神經外科學會在中國成立了分會。
被7種國際雜志聘為編委的趙繼宗,不斷撰文介紹中國神經外科成就。他有一個夢想——中國神經外科學發展到今天,應該建立起與國家經濟水平相匹配的國際學術地位。如果能夠在2020年進入國際前5名,并在不遠的將來引領世界神經外科學發展,那將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本版照片由趙繼宗本人提供)
■趙繼宗小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專家。曾擔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11月至今,兼任中華醫學會理事、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神經外科聯盟(WFNS)提名委員會委員等職,同時擔任中華醫學雜志副主編,以及NEUROSURGY(美)、CHILD’S NERVOUS SYSTEM(意)等7種國際神經外科主要雜志編委。先后被評為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科學普及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和北京市及全國先進工作者。
■記者手記
2013年12月30日,記者再次前往北京天壇醫院采訪趙繼宗教授,走進醫院門診大廳,宣傳欄上懸掛的“熱烈祝賀我院神經外科趙繼宗教授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標語赫然入目。但是,作為主角的趙繼宗與往日并無不同——照常出門診,做手術,寫課件,批注學生論文。院士的身份并沒有讓他有片刻的放松,相反,一向低調的他,將其看做是一種激勵,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學術領域。
他的學生王江飛說,趙主任生活非常簡樸,“沒有業余愛好,除了手術、教學就是看書”。王江飛提到,有次科里組織到郊區秋游,趙教授跟學生們一起爬山有說有笑,他的愛人很“吃醋”,說趙教授在家都忙得沒時間跟她說話……
的確,工作幾乎占據了他全部的時間。他自己也坦言,“不抽煙不喝酒,沒有什么特殊的愛好,偶爾游個泳,剩下的時間就是研究神經外科那點事”。
與趙繼宗教授共事10余年的神經外科五區病房護士長袁巧玲說,趙教授在她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老專家,“我多次去趙教授的辦公室,從來沒看到他在閑著,他一直在做研究。他對護士們要求也很高,一有機會就讓我們參與課題研究”。讓這位護士長感動的還有趙教授的細心,“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正趕上早交班,趙教授特意交代,說今天天氣不好,護士來晚的話不要記遲到。盡管那天很冷,但是聽了這話我們心里卻是暖融融的”。
■對 話
醫生不能只做手術匠
記 者:您既要做手術又要出門診,聽說,您最近還主編出版了240余萬字的專著《血管神經外科學》,您是用什么時間完成的?
趙繼宗:我一般早晨7點準時到醫院。上午7點至8點的1個小時,對我來說十分高效。我經常用這段時間寫專著,改學生論文,查閱資料等等。其余時間的安排,則顯得有些“枯燥”:周一、周三出門診,周二病例大討論,周四手術,周五例會,周末則被學術會議占滿。我這個人基本沒有閑暇生活。我有一張天壇公園的年卡,但是一次都沒去過。
《血管神經外科學》是我用了10年的功夫才寫完的,凝集了全國同道們多年的心血。這期間,只要我在出差的航班上,我一定是在閱讀書的手稿,抓緊一切時間捋順文字。
記 者:在帶教年輕醫生和培養學生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趙繼宗:我比較注重發揮年輕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要求醫生必須臨床和科研兩手抓,把精力放在病人的身上。對學生的培養主要靠言傳身教。我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是嚴格把關學生的論文選題,然后再看研究路線合理不合理,需要花多少科研經費。在學生做研究的過程中,我也會了解進展,過問結果,決定是繼續做還是重新再來。
記 者:神經外科發展到今天,您想對年輕醫生說些什么?
趙繼宗:我想說,醫生不能只做手術匠,應該學會創新。就像汽車從手動擋變成自動擋,到現在出現的無人駕駛的汽車,手術的操作也隨著科技含量的增高變得越來越簡單。1975年我參加工作進入神經外科領域的時候,開顱使用的是手搖鉆,這種工具很危險,弄不好就捅漏了,傷及患者。僅是鉆孔的技術,拿捏這個勁就很不容易,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夫根本學不會。現在使用的是電鉆,鉆頭前面有保護裝置,只要碰到軟的部分鉆頭就自動停止,防止捅破。在手術技術方面,過去手術刀進去常常找不到病灶,現在有導航,術中按照導航系統設定的軌跡很容易找到病灶。還有術中應用的B超、電生理系統監測等都很先進,手術本身越來越簡單。但遺憾的是,中國現在的原創技術還比較少,我們的手術量比國外大,但是效率不高。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再下點功夫。
我在美國考察時,看到美國神經外科醫生的辦公桌上就兩樣東西,一個是地球儀,另一個是顯微鏡。我理解它們的寓意是,不要僅看到今天的成就,還要看未來發展方向。
記 者:院士稱號是對一個人學術成就的最高肯定,您獲此殊榮后有何感想?這對您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響?
趙繼宗:院士就是一個榮譽稱號,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它只能說明過去,我把它當做我繼續推動神經外科的動力。作為醫生,治病救人還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會一如既往地積極爭取新項目,帶教學生,在基礎醫學及轉化醫學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同時,我也愿意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希望年輕人“青出于藍勝于藍”。
采寫/本報記者 閆 龑 匡遠深
(摘自《健康報》2014年2月28日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