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跨國多學科MCD”模式助力小兒神經外科發展
小兒神經外科疾病在治療技術和策略等方面與成人不同,更加需要多學科合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為了縮短與國際頂尖醫學中心間的差距,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小兒神經外科病區發起“跨國多學科病歷討論( MCD)”模式,圍繞一些復發、難治性兒童腦腫瘤進行交流和探討,共同尋求治療策略。
北京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病區副主任田永吉說,小兒神經外科與成人神經外科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患者的生理特點上,也體現在腫瘤的生物學特點、手術治療技術和治療策略等多個方面,因此,在小兒神經外科疾病的診療中,需要具備高度專業化知識的多學科專家組成團隊,為患者有針對性地制定個體化的診療策略。相比國際頂尖的醫學中心,在這方面國內仍存在一些差距。采取“跨國多學科MCD”的模式,既可以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和質量,對提升各學科團隊的綜合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不久前,中美兩國小兒神經外科和腫瘤科專家組織了第一次跨國多學科病例討論。由來自北京天壇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北京右安門醫院的神經外科、放化療專家與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Alabama at UAB)的神經外科、神經腫瘤和放化療等專業的專家圍繞一例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瘤(AT/RT)病例展開探討。
這是北京兒童腦腫瘤治療協作組MDT中遇到的一個罕見疑難病例,患兒患有脊髓部位的原發非典型畸胎瘤樣橫紋肌樣瘤,經歷了手術切除以及多次調整放療和化療方案,但腫瘤等在脊髓和顱內反復復發。據介紹,非典型畸胎瘤樣橫紋肌樣瘤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腦腫瘤,主要影響幼兒(通常小于3歲),占兒童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左右,是一種難以治療并且預后很差的疾病,個體的生存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針對這個病例,中美雙方專家分享了自己的治療經驗和專業見解,并針對目前這種疾病治療的臨床研究和試驗重點的噻替派(thiotepa)治療方案進行了深入交流,根據這一方案目前的試驗和應用現狀,中美專家們共同設想未來改進治療策略的可能性,對于此類患兒可以考慮在干細胞移植支持下,以噻替派為主的大劑量化療。
美國阿拉巴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專家詹姆斯·約翰斯頓(James Johnston)、神經腫瘤科專家吉里什·達爾(Girish Dhall)以及多名放化療科專家與北京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田永吉,北京世紀壇醫院化療科孫黎明、杜淑旭,北京右安門醫院放療科申戈及團隊等國內專家參與交流。
田永吉表示,通過這次“跨國多學科MCD”線上合作,促進中美兩個小兒神經外科中心及相關學科專家之間的交流,通過對罕見疾病的討論,美方專家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這都可以幫助中國專家開拓視野。今后,兩國專家將每3個月定期進行一次類似的研討,為一些復發、難治性兒童腦腫瘤患者的治療提供更開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