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信息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舉行年終總結會
2024年1月11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舉行年終總結會,回顧學科建設、分析學科現狀、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會議由神經病學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趙性泉主持,醫院黨委書記岳小林,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擁軍,常務副院長王伊龍,紀委書記任靜,副院長李凱,總會計師劉菊梅出席會議。神經病學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部分人員和科技支撐平臺部門有關負責人,以及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會議。
趙性泉圍繞神經病學中心2023年度學科現狀和未來規劃,進行了題為“神經病學中心2023回顧及發展規劃”的匯報。趙性泉表示,神經病學中心在各學科首席科學家及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始終保持穩步發展,在國內名列前茅,特別是在王擁軍教授的帶領下,2023年度中心高質量成果不斷涌現,多項研究成果登頂醫學四大頂刊;并在2023年獲批1位國家“優青”,2位北京市“杰青”“優青”,國家級人才達到5名。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重視目前存在的非腦血管病亞科發展不均衡、高原林立高峰不足、青年人才成長緩慢等瓶頸問題,趙性泉表示,針對這些問題,神經病學中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重點加強堅持高質量發展,塑造神經病學中心品牌,提升地位;健全學科建設,建立神經遺傳等學科;加強學科帶頭人引領作用,完善學科梯隊建設;加大青年人才托舉力度,營造更加適合青年人才成長的科研環境;緊密聯合國家級醫學研究平臺和中心,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以培養國家戰略人才為目標,充分利用臨床基礎研究平臺,穩固神經病學中心科研和臨床能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打造高水平、國際一流的神經病學學科。
中心總結后,血管神經病學科主任趙性泉、神經重癥醫學科主任劉麗萍、介入神經病學科主任繆中榮、運動障礙性疾病科主任馮濤、神經感染與免疫性疾病科主任施福東、神經肌肉病科主任張在強、認知障礙性疾病科主任張巍、癲癇科主任王群、頭痛科主任王永剛分別針對各亞科的現狀和未來規劃進行發言。
在隨后的討論環節,王伊龍指出,神經病學中心核心組認真落實醫院黨委的工作要求,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未來工作中,要進一步細化人才分類,為基礎醫學科學家、臨床醫學科學家、醫學發明家、醫學教育家等不同的人才規劃不同的賽道和目標導向;各位學科帶頭人,尤其是非優勢亞科PI們充分借鑒其他醫院、其他團隊成功經驗,建設和完善自己在學術、科研領域的“朋友圈”,提高自身團隊的核心力量;中心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人才引進、人才評價和青年人才培養,但人才培養要分類,規則要細化。
王擁軍強調,目前,醫院擁有若干國家級研究中心,硬件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神經病學中心學科設置較為齊全,為臨床神經學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應注意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一是人力資源問題,要深入分析,盡快調整人才結構,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各專業產出不均衡,科研產出要有規劃有效率,人才培養同樣要有規劃;三是人才梯隊建設,要考慮未來亞科的學科帶頭人人選,積極培養國家級人才、首醫青年博導等;四是科研大課題不夠、患者間聲譽度不夠,醫院和中心要進一步支持對標國際牽頭開展大課題,同時也要提高腦血管病之外的患者間聲譽度;五是各亞科發展不均衡,要統一思想,與醫院整體轉型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六是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調整,以目標為導向調整管理機制。
岳小林在講話中首先對神經病學中心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她表示,目前神經病學中心的硬件條件、科研環境、人才梯隊都很優秀,具備了走向國際舞臺中央、取得更大成績的條件。在當前各醫院、各學科都在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要清醒地認識到“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神經病學中心和各亞科都很準確地找到了發展中的瓶頸和問題,下一步,要針對這些瓶頸和問題,把眼光放到未來5年至10年以后乃至更長遠,進一步整合國內、院內各種資源,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對學科建設和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同時大膽嘗試管理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