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劉愛華教授團隊成果連續登陸《Neurology》封面文章揭示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新機制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愛華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李睿教授團隊在神經系統疾病領域頂級期刊NEUROLOGY(影響因子8.77)在線發表論文“Wall Enhancement With Slow Blood Flow and Thrombosis Prior to Basilar Aneurysm Rupture”,該論文首次聯合應用最新影像技術4D-flow核磁及高分辨核磁獲取顱內動脈瘤破裂前的血流動力學及管壁增強特征,闡明了血流動力學及管壁炎癥反應促發動脈瘤破裂的聯合機制。劉愛華為本文第一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李睿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文是繼2019年劉愛華教授團隊成果首次登錄NEUROLOGY封面后第二次登錄該期刊封面。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最常見的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人群發病率約為3-7%,據此預估13億多中國人的動脈瘤患病人群超過4000萬。動脈瘤破裂會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所有腦卒中最嚴重的亞型之一,患者死亡率最高可達50%左右。動脈瘤破裂與各種危險因素均相關,包括動脈瘤形態學、血流動力學、瘤壁炎性反應等因素,但具體的機制仍不明確。所以預測與預警腦動脈瘤的破裂風險不僅是腦血管病的臨床重大攻關研究,也是廣受關注的社會與民生問題。
為闡明顱內動脈瘤破裂相關機制,劉愛華團隊首先應用高分辨核磁技術分析動脈瘤破裂前的瘤壁影像學特征,發現動脈瘤瘤壁存在明顯的強化,提示瘤壁存在炎性反應,先前研究表明瘤壁炎性反應可不斷侵蝕動脈瘤瘤壁導致瘤壁的不穩定。隨即,研究團隊應用先進的4D-flow核磁技術分析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特征,發現動脈瘤瘤腔內存在慢速血流,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在動脈瘤壁瘀滯形成血栓,而血栓的不斷形成同時促進了動脈瘤壁炎性反應進而導致動脈瘤的破裂。
研究團隊另一篇NEUROLOGY研究論文 “High Blood Flow Velocity in the Parent Artery Prior to Basilar Tip Aneurysm Rupture”應用無創4D-flow核磁掃描方法進行動脈瘤破裂前四維空間的動態重建與血流動力學數據的計算分析,發現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瘤動脈瘤合并煙霧病患者在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的情況下后循環血流會出現顯著增加,這會導致后循環局部高速入射血流的形成,從而產生對動脈瘤瘤壁的持續沖擊導致瘤壁不可逆的退行性變,促發動脈瘤的破裂。
以上基于4D-flow核磁的血流動力學及高分辨核磁的瘤壁增強的研究闡述了促使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機制:慢速血流可能通過形成血栓促進瘤壁炎性反應的進行從而導致動脈瘤的破裂;同時,腦動脈瘤腔與瘤頸部不斷增加的高速射流亦可促發動脈瘤的破裂出血。因此,4D-flow核磁與高分辨核磁可用于監測腦動脈瘤的穩定性,兩種新技術的有效聯合對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進行深度分析有望成為未來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的趨勢。
附劉愛華教授以通訊作者身份刊登在2019年12月3日出版Neurology期刊的文章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