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入伏前一起認識一下“藿香正氣”
“夏至三庚數頭伏”,每年這個時候,“中暑”就會成為熱門話題。“中暑了怎么辦?”相信有不少人會推薦“藿香正氣”,但“中暑要吃藿香正氣”真的就是百分之百正確嗎?
何為“中暑”
首先要明確一下,咱們常說的“中暑”與中醫所說的“中暑”并不是一個概念。
從西醫的角度看,“中暑”是指在溫度或濕度較高、不透風的環境下,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其中重癥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
中暑雖然多發于夏季,但并不局限于夏季,只要是高溫、高濕及通風不良的環境,如煉鋼廠等,都有可能發生。
而中醫所說的“中暑”,是專指夏季發生的疾病,分為“陽暑”和“陰暑”。
“陽暑”是由于夏天溫度高,長時間戶外勞作或長途奔走,暑熱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和津液受到耗損,而出現頭暈、體熱、口渴、出汗、乏力等癥狀,類似于西醫所說的“先兆和輕癥中暑”。
“陰暑”則是人體正氣不足,又過度貪涼,如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空調溫度過低,出汗時沖洗冷水,大量吃冷飲冰淇淋等,夏季感受了陰寒邪氣,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藿香正氣,只能用于治療這種“陰暑”,而不能用于“陽暑”,無論是用何種劑型用于“陽暑”,都會更增其熱、損耗津液,加重病情。
我們來了解一下“藿香正氣”
“藿香正氣”,在古代是“散劑”,最早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原文記載其主要治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此方到宋代收入了當時的“國家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廣為流傳。
現在藿香正氣的功能主治是: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中醫認為,本方重在化濕和胃,主治暑濕感冒,對夏季傷濕感寒、脾胃失和者最為適宜,其解表散寒之力較弱,如果表寒較重,可以搭配治療風寒感冒的“感冒清熱顆粒”等。
此外,夏季感冒,并不都是“陰暑”和“暑濕感冒”,也可見“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熱感冒”(陽暑)等等,臨床還需要辨證治療。如果以惡寒明顯,體溫較高,周身疼痛等寒象為主,或者以咽痛、咳嗽、口干、大便干、小便黃等熱象為主,都不適宜用“藿香正氣”來治療。
還有幾個比較常見的問題
如果體內有濕邪,惡心、大便不成形,而且有怕冷喜暖的表現,可以臨時服用藿香正氣來祛濕和胃,但如果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等熱象,就不要輕易服用。
“十滴水”與“藿香正氣水”作用相似,都只能用于“陰暑”,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馬上開車,不能與頭孢類抗生素同時服用。
藿香正氣水外用,可以治療一部分濕疹、足癬、瘙癢癥,但不宜長期使用,如果涂抹5-7天后效果不明顯,建議及時上醫院診治。
藿香正氣所治的“霍亂”,是中醫理論中的專業術語,意思是“揮霍繚亂”,雖然癥狀表現同樣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但并不是指西醫所說的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腹瀉性傳染病。
“陽暑”的輕證,可以試用“任丹”或者“人丹”治療,食療可以臨時服用西瓜、綠豆湯,更主要的是休息、補水、脫離熱環境、適當降溫,嚴重者應該配合清暑益氣的湯藥治療。
預防“陰暑”要合理使用電扇和空調,空調溫度保持26度以上,多喝熱水,出汗時不觸碰冷水,不大量吃冷飲冰淇淋等;脾胃虛寒者還要少吃西瓜、綠豆湯等寒涼食物。
上一篇: 經常反酸水,來認識一下胃食管反流
下一篇: “春夏養陽”與“夏吃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