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我院劉亞歐入圍第三十四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
我院最年輕的80后學科帶頭人劉亞歐,十余年來圍繞“神經免疫疾病特征性影像學標記物”這一核心問題開展系列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在神經免疫疾病影像學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劉亞歐主動請戰,堅守崗位,組織科室人員積極應對疫情、參與一線工作,研發“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診斷軟件,與臨床緊密配合應用影像學方法及時準確診斷。
第三十四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正在進行中,請為白衣天使 劉亞歐(編號16))投上你寶貴的一票!投票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IxOTYxMA==&mid=2653407153&idx=1&sn=4fba0f7483f68a47b3d982d1421dff8b&chksm=8ba31604bcd49f1220bcf6ef23e1a808ca2bd0309a62fed73c75faa98186fc72f28a1201535d&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86309569812&sharer_shareid=92fdc45ce6dd545b0bd9ecaa4a6cb68f&exportkey=AVc%2B22ZieuPpbfVLjA1EpKI%3D&pass_ticket=TUy2vqJItrX7epq66elk2UPrusXfCO%2FDADctq9O5HxCwAz2nMODGvfRdiRaXLPDv#rd
劉亞歐事跡材料
劉亞歐,男,39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學科帶頭人、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醫師,雙博士學位(首都醫科大學2013年和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2017年)。
一、勇挑重擔,帶領團隊醫教研全面發展
劉亞歐先后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美國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荷蘭自由大學醫學中心工作,接受系統臨床和科研培訓,一直從事神經免疫疾病影像學的臨床和研究,獲得中國和荷蘭兩個博士學位。
作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在院領導和學界資深專家的支持幫助下,劉亞歐勇挑重擔,堅持以病人的健康為第一目標,努力帶領影像學科團隊實現跨越式發展。他堅持帶領全科集體讀片、會診、討論;在診斷中將先進的理論、技術與實際工作結合,注重臨床實踐的不斷創新。他堅持一線工作,平均每年簽發報告6000余份,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問題,努力提高科室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努力實現“醫療零投訴”。
在承擔大量醫療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劉亞歐還參加了數量眾多的院內外會診,積極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影像學專業服務。他擅長的神經免疫疾病在國內研究較少,臨床影像進展也非???,是國際的熱點和難點,而對于非專科醫生比較陌生和容易誤診漏診的,同時神經免疫疾病一般都是疑難雜癥,很容易與腦血管病、腦腫瘤混淆,造成患者延誤治療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影像學在神經免疫疾病診斷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次,山西一位年輕患者腦干發現異常信號,當地醫院懷疑是腦干膠質瘤,患者極度恐慌和害怕,四處求醫。在天壇醫院會診過程中,劉亞歐通過認真對比多次影像表現,結合臨床和實驗室檢查,和臨床專家一致認定神經免疫疾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可能性大,應該接受免疫調節治療,而非手術。經過治療后隨訪,患者病情顯著好轉,避免了手術,極大改善了患者的預后。
在緊抓臨床質量和不斷提升臨床技能的同時,劉亞歐還積極參與五年制、七年制和國際學院影像授課,帶教的住院醫師全部順利通過臨床考核。他努力開展“天壇影響力”系列活動和創建“全國神經影像學習班-從教科書到臨床”,面向基層醫生,重視神經影像的基礎教學和研究,努力提高基層影像的診斷水平,至今已有上千人參與以上學習班獲益。通過科室內部培養、外部引進等方式,他在科室組成一支有活力、有潛力的教學隊伍,個人獲得2019年度首都醫科大學青年教師獎項。
二、刻苦鉆研,十余年如一日勇攀科研高峰
神經免疫異常是眾多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重要發病機制和干預治療的核心靶點,對神經免疫疾病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和臨床意義。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作為經典的神經免疫疾病,在亞洲(包括中國)發病率明顯高于西方,青壯年高發,造成巨大社會經濟負擔,其病理生理機制、預后和最優治療方式均與經典的神經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存在不同,如果誤診會導致治療延誤,加重患者病情,但臨床上容易混淆,是臨床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神經免疫疾病是國際的熱點,但相對于腦腫瘤、癡呆、腦血管病,在國內知曉率較低,一直是冷門,十余年來,劉亞歐肯坐冷板凳,不忘初心,執著潛心研究。圍繞“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特征性影像學標記物”這一核心問題,開展了從影像學特征發現到其重要臨床價值闡述和推廣的系列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為神經免疫性疾病早期診斷、療效監測和預后判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影像學標記物,創建了以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為代表的神經免疫疾病的影像標記物評價體系,并可應用于其他神經系統及自身免疫性重大疾病,從神經免疫影像學這一全新視角探索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和治療靶點。
劉亞歐在神經放射學、神經免疫影像學領域在國內積極組織多中心研究,建立全國神經免疫疾病影像數據庫,在國際上與頂級神經影像中心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努力從跟跑實現領跑,持續發表系列文章發表 56篇SCI 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32 篇),累計影響因子(IF)超過250分,包括神經免疫和影像領域頂級期刊 Immunity、 Brain、Neurology(3 篇)、 Radiology(2 篇),5 分以上文章 18 篇,總他引超過800次(引用期刊包括 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 Lancet Neurology等)。研究成果包括神經免疫疾病脊髓量化評價、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腦結構和功能的影像特征等得到國際神經免疫界和神經影像界的廣泛認可和引用,榮獲包括國際多發性硬化學會(MSIF)、歐洲多發性硬化學會(ECTRIMS)、北美放射學會(RSNA)、歐洲放射學會(ECR)等國際專業學會的國際獎項和資助 15 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 “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第四批)等多個項目。在潛心科研的同時,他利用專業優勢積極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包括脊髓病變自動識別診斷、腦內白質高信號自動識別等人工智能軟件都在專利申報或轉化中,努力創造社會和經濟效益,更好服務病患。
憑著突出的工作成績,劉亞歐在國際和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并發揮積極作用:神經影像領域專業期刊 Neuroradiology 雜志 Editor(編委)、亞太多發性硬化學會(PACTRIMS)中央委員會(Central Organizing Committee)委員和科學委員會委員(唯一的神經影像專業委員),歐洲多發性硬化磁共振學會(ECTRIMS-MAGNIMS) Senior Fellow,中華放射學會委員(頭頸專業學組)等,參加了北京市放射質量控制的評審工作。
三、身先士卒,積極組織抗擊“新冠”疫情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劉亞歐作為一名青年共產黨員,在疫情面前主動請戰,放棄了春節的休假計劃,率先遞交了請戰書,簽下姓名。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劉亞歐時刻聽從召喚,愿意隨時奔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線。疫情挑戰逐漸嚴峻,劉亞歐沒有退縮,身先士卒,積極組織科室人員在臨床一線抗擊疫情,與臨床緊密配合應用影像學方法提供及時準確診斷,并積極參與“新冠”肺炎影像自動診斷和量化評價人工智能軟件的研發。在配合臨床工作的同時,劉亞歐組織成立科室緊急小組,保障了醫療物資供應、科室同事防護安全等各項繁雜工作。
劉亞歐以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樹立踏實肯干、務實創新,參與國際競爭的新一代醫學影像青年醫生的全新形象,推動醫學影像事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