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精神
王忠誠院士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
王忠誠院士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
北京天壇醫院黨委辦公室
王忠誠院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五十多年來,他在神經外科診斷、治療、科研和教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更為學科創建、發展及走向世界奉獻了全部心血。1997年,王忠誠院士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他將獎金100萬元港幣全部捐獻給國家。2000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最高獎“白求恩獎章”。2001年,他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第十二屆會議上,聯合會主席薩米授予王忠誠院士“最高榮譽獎”,這枚獎牌于2004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6年,在“亞大顱底神經外科大會”上,榮獲“領導促進顱底外科貢獻”獎。
王忠誠院士的主要貢獻可以概括為:
一、醫學理論方面的創新與貢獻
王忠誠院士率先提出了“腦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腦干和脊髓等手術“禁區”的突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國內外同行中,引起巨大反響。
腦干腫瘤曾被醫學界稱為手術“禁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忠誠院士潛心研究,總結出一套不同腦干腫瘤采取不同手術入路的理論和方法,其要點包括:腦干對急性損傷代償和修復能力極差;腦干對慢性損傷具有高度代償性,但各功能中樞以呼吸中樞代償能力最差;一切有助于減輕急性損傷程度的措施,均有助于腦干的功能恢復;影響腦干功能的三因素:病變范圍、病損速度及手術技術。這些理論要點對打開腦干手術“禁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迄今已施行該手術890余例,手術死亡率不足1.0%,此項研究工作榮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