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健康報】2014-03-27腦卒中研究:慢病防控“示范田”
【健康報】2014-03-27腦卒中研究:慢病防控“示范田”
本報記者 王 丹 匡遠深
當前,我國腦卒中防控模式和策略日漸完善,成為慢性病防控的“示范田”。近期,獲得2013年度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的流行病學與防治研究,便是我國腦卒中防控模式和策略的重要基石。據悉,這是中華預防醫學會成立以來,第一次將科學技術獎授予臨床研究項目。
拿出“中國數據”
該項目主要負責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腦卒中領域專家開始對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研究,明確了以高加索人和黑人等為主要研究人群的流行病學分布特點、種族間差異及不同分布特點的人群預后特征。然而,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卻缺乏相關研究數據。腦血管病在我國居民死亡和致殘原因中長期居于首位,且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占所有卒中患者的60%~75%,因此,對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進行流行病學研究迫在眉睫。
1995年,王擁軍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對100名急性腦梗塞患者進行了頭顱CT和經顱多普勒(TCD)檢查,發現在上述患者中,33%的病例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閉塞所致,僅6%的病例由顱外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所致。“這與西方國家腦卒中患者30%~40%為顱外動脈粥樣硬化,6%~7%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比例明顯倒置。”王擁軍說,這一研究還證實了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國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因,且與歐美國家人群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
該研究發現,在發生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塞患者中,約有50%的病例伴發高血壓和糖尿病,而在非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患者中,這一數字僅為7.3%。“這一結果提示,有必要在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進一步查清沒有癥狀的顱內動脈狹窄患病率。此后,在基于社區無癥狀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中,還將罹患心臟病和有卒中家族史等危險因素的人群作為調查重點。”王擁軍說,這些研究為我國腦卒中一級預防找到了明確的防控對象,獲得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此外,王擁軍研究團隊又對705名志愿者進行了3.5年的持續隨訪和監測,首次描述了與國人卒中后死亡和復發相關的重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心房顫動、首次卒中的發生、糖尿病等。該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患者死亡和血管事件復發的二級預防要點,為二級預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
讓診斷更準確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是確定腦卒中風險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否引入一種能更好識別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明確狹窄部位斑塊大小和性質等重要參數的檢查手段,成為擺在研究團隊面前的新課題。
“顱外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部位為頸動脈分叉處,由于血流動力學原因,這一位置最容易形成不穩定斑塊,脫落后可引起動脈栓塞。這種不穩定斑塊稱為‘易損斑塊’。”王擁軍解釋說,既往臨床采用的二維頸部血管超聲,只能通過血管壁成分對超聲波在圖像上的反饋判斷斑塊性質。由于無法看到血管的斷層,識別斑塊內成分,難以避免漏診、誤診現象的發生。
為強化對斑塊特點的分析,該團隊2007年在國內首次對高分辨核磁共振技術與頸部血管超聲進行了對比分析,入組27名患者,結果證實前者能夠更準確地識別易損斑塊。這意味著,高分辨核磁共振對同側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更高。
此外,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發現,狹窄程度較輕的頸動脈,其易損斑塊發生的幾率不一定低,因此建議在進行有創的頸部血管治療前,應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存在易損斑塊,并明確易損斑塊的類型。
“這一技術的創立,為頸動脈支架治療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開展,提供了更為直觀、便捷的影像檢查技術。”王擁軍說。
建缺血性卒中標準分型
“臨床研究是一個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過程,為的就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王擁軍說,“此前已有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國人的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比例顯著高于顱外,而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的部位是大腦中動脈(MCA)。但是MCA粥樣硬化性狹窄如何導致卒中的發生,學界卻沒有答案。我們的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
2002年,研究團隊首次通過活體研究證實了微栓子導致腦梗塞發生的機制。2004年,團隊又開展了前瞻性研究,平均隨訪13.6個月。結果顯示,微栓子監測陽性是患者未來發生腦缺血事件的唯一預測因素,由此提示,進行微栓子監測可將需要接受抗栓治療的患者找出來。
2007年,研究團隊又深入開展了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對比單用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證實,與單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可以降低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的微栓子監測信號,為卒中二級預防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
接下來,憑借創新性的研究,王擁軍研究團隊建立了我國首個CISS分型(中國缺血性卒中分型),從而將卒中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機制、治療策略貫穿,讓患者個體化分層管理更具操作性。截至目前,CISS分型已在百余家醫院推廣應用,成為我國缺血性卒中診療及預防的標準化分型。
(摘自《健康報》2014年3月27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