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天壇醫院新增小兒神經、脊柱外科兩支知名專家團隊力量
團隊模式運轉兩年 知名專家接診超八成為疑難患者
天壇醫院新增小兒神經、脊柱外科兩支知名專家團隊力量
近日,按照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統一部署,北京知名專家團隊再擴容,16家市屬醫院新增43個知名專家團隊開展試點服務。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17家醫院113個知名專家團隊可開展院內層級診療服務。北京天壇醫院繼首批4支知名專家團隊試點服務滿兩年后,再度派出“劉寶戈教授脊柱疾病知名專家團隊”及“高寶勤教授小兒神經科知名專家團隊”, 引導患者按需就醫,深度探索院內層級轉診制度新模式。
首批4支隊伍運轉兩年 疑難重癥比例顯著提升
為探索破解疑難病看“看專家難”的有效途徑,北京市醫管局于2016年3月1日起,在天壇醫院、宣武醫院、同仁醫院等15家市屬醫院分三批次共推出70個知名專家團隊。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北京天壇醫院整合核心專家資源,率先建立起4支知名專家團隊,分別為馮濤知名專家團隊(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張東知名專家團隊(腦血管神外)、張俊廷知名專家團隊(顱底腦干腫瘤)及王擁軍知名專家團隊(腦血管病)。
根據知名專家團隊運轉機制,首診患者不再直接掛知名專家個人號,改為掛團隊號就診。團隊號原則上不限號,患者就診時,需由初診醫生判斷是否需要轉診專家。對于病情診斷不明或疑難重癥患者,需要專家診斷的,門診醫師將為患者直接預約本團隊知名專家號源,同時,團隊知名專家也可接受院內其他科室的轉診。
記者從天壇醫院門診辦了解到,團隊模式運轉兩年來,專家本人接診患者中疑難重癥比例得到了明顯提升。以馮濤教授知名專家團隊為例,團隊年接診患者6498人次,其中知名專家本人接診患者2472人次,轉診率約26.3%,專家接診的疑難重癥患者比例從"組團"前的40%躍升至目前的85%,切實將專家精力從常見病、多發病中"解放"出來,更多傾斜于疑難重癥患者。
在本次全市知名專家團隊擴容計劃中,即將搬入新院區的北京天壇醫院在“強專科,大綜合”的整體發展戰略下,整合成熟專業,充實全科診療能力,再度推出“劉寶戈教授脊柱疾病知名專家團隊”、“高寶勤教授小兒神經科知名專家團隊”兩支隊伍,創新摸索院內層級轉診制度發展,力爭打造京南優質城市醫療綜合體。
小標:三個月變三天 疑難腦癱患兒看“專家”更容易了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小兒在出生前后因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是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小兒腦癱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2‰-3‰,目前,我國6歲以下腦癱兒童超過30萬,且還在以每年近5萬人的速度遞增。
依托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外科強大的臨床和科研優勢,天壇醫院小兒神經科在早期小兒腦癱的識別和診斷、小兒腦癱和癲癇等疾病的治療上始終保持著國內領先水平。每年,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神經系統疾病患兒慕名而來,特別是2017年4月,由兒科主任高寶勤教授領銜的兒童神經發育與腦癱門診正式對外接診后,高主任的門診,更成了兒科出名的“下不了班”門診之一。
從去年年底,高寶勤教授小兒神經科知名專家團隊開始試運轉試運轉開始,這種情況逐漸出現好轉。“小兒神經科單個患者問診時間通常較長,包括患兒母親的妊娠史、孩子的生長史、發育史、預防接種史等都需要仔細問詢,再加上看片子、看檢驗報告、看化驗結果,我每次出門診,半天差不多能看20來個患兒,一個患兒看上半小時是常事。”提起以往出門診的情形,高寶勤告訴記者。
然而在團隊成員任守臣醫生看來,這樣的工作量,對高主任的時間和精力都帶來不小的消耗,“天壇醫院兒科就診的患者中,95%以上是外地患兒,特別是高主任,老患者和外地患者占比多,以往患兒家長慕名而來,‘點名’就要掛他的號,按照正常流程,最長可能要等上兩三個月。”
掛不上高主任的號怎么辦?“有的患者一家老小在診室門外,著急了就跪下來求加號,雖然明知并非疑難重癥,但實在沒法拒絕。高主任的門診一般上午8點開始,幾乎每次到下午兩三點都看不完。”任守臣表示。
而實際上,這些患兒中,有近一半都并非疑難重癥病例,一來盲目等待,可能讓患兒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二來部分真正疑難的外地患兒,家屬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就喪失了信心和耐心。
知名專家團隊模式試運行后,除假期就診高峰外,短則當天,長則3-5個工作日,患兒就能通過團隊號先行掛號就診,如遇無法診斷的疑難重癥,團隊成員可直接轉診至高寶勤主任處進行診斷,或收住院后進一步完善檢查來協助診斷和治療。
“從滿足患兒實際需求,對疑難情況有較為充足的接診經驗出發,科里挑選了6名中青年優秀骨干來組成這支隊伍。從試運轉的情況來看,團隊接診的患者中,大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對團隊成員的接診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和鍛煉。”高寶勤告訴記者,相信隨著團隊模式逐漸成熟運轉,以往最讓人為難的“加號”情況會越來越少。
“組團出診讓更多的患者更加信賴初診醫生的判斷和治療,他們之間慢慢會建立起很好的醫患互信關系。這對真正增強科室實力,提升中青年醫生水平,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高寶勤表示。
小標:高學歷 年輕態 知名專家團隊培育“準專家”
作為天壇醫院骨科的"龍頭"專業,天壇醫院脊柱外科每年接診患者近5萬人次,接診患者量占到骨科整體門診量的45%以上,特大手術量占骨科全科特大手術的85%以上,接診患者中,既有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頸椎病等常見病、多發病,也包括不少脊柱畸形、脊柱腫瘤等疑難病例的診斷和治療。
作為國內著名的脊柱外科專家,天壇骨科主任劉寶戈教授曾在歐洲留學工作8年,尤其擅長頸椎外科、脊柱畸形矯形、脊柱退變性疾病方向的診斷和治療,歸國后繼續在脊柱外科領域深入研究,帶領團隊不斷提升天壇醫院骨科的整體實力。
在2017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全國排名中,天壇骨科首度上榜,在北京醫療機構獲得排名第6、首醫系統內排名第一的殊榮。特別是在枕頸畸形、重度頸椎病顯微鏡輔助手術、強直性脊柱炎頸胸畸形、先天性脊柱畸形、頸椎原發及轉移性腫瘤以及平山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吸引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而想要掛到劉寶戈教授本人的號,以往,至少也要排上兩個月。
“經過統計,我們發現以往知名專家本人每周出診至少一天半,接診大概在120人左右,但其中真正疑難雜癥的比例不足20%,大部分患者病情并不復雜,卻排了幾個月的隊。”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麻松醫生告訴記者。
考慮到天壇醫院骨科脊柱外科接診的患者中,超過7成都是外地患者,特別是來自內蒙、河北、河南、山東等北京周邊幾省,收治患者眾多。這些患者大多在當地沒有得到有效救治,抱著一絲希望來到天壇醫院,如果再得不到及時救助,會給患者本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持續的經濟負擔。
如何能夠真正讓疑難患者盡快“看上專家”?如何能夠利用知名專家的品牌,讓更多的患者建立起對青年醫生的信任?在天壇醫院首批4支知名專家團隊運行的2年里,劉寶戈教授帶領脊柱外科團隊始終在思考。最終,建立起了這支平均年齡不超過50歲,全部成員均為博士畢業或在讀的高學歷、年輕態的充滿朝氣的隊伍。
“團隊門診并不是簡單的‘看不了就向上轉’的概念,團隊門診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對疾病的規范化評估,從對病情的判斷到就診的流程,什么時候需要拍片子,什么情況需要做核磁等等,團隊成員要達成共識,能夠做到均質化對待。”劉寶戈告訴記者。
他表示,團隊試運行3個月時間里,自己接診的患者中疑難重癥比例提升到約6成,門診時間縮短了,給予單個患者的交流時間卻變長了。更可喜的是,建立起規范化診療流程,患者轉診過來時,大多已經按照在首診醫生的判斷下,做完了該做的檢查,避免了反復檢查耽誤時間。
據了解,遷址新院后,占據交通樞紐位置的新天壇必將承擔起京南地區,乃至津、冀重大交通事故的急診搶救工作。而骨科脊柱外科團隊也必將在脊柱脊髓損傷的搶救中擔當重任。“正式運轉后,脊柱外科知名專家團隊計劃進一步擴容,按照團員各自擅長的領域,細化小團隊,增加出診時間,讓患者最快能夠掛到當天的團隊號,使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能夠盡快進入就醫渠道。”劉寶戈表示。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