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團隊
康復團隊
特色專病康復團隊簡介:
1.類腦智能神經康復團隊:
團隊帶頭人:臧大維主任醫師
臨床方向:(1)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吞咽障礙及平衡障礙的評定與康復;(2)類腦智能神經康復治療:通過不同設計的康復方案,引導病人的運動意念,識別出運動指令,使病人能自主進行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康復,適用于神志清楚且生命體征平穩的偏癱病人;(3)腦機接口認知障礙治療技術:通過BCI治療方法,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及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4)結合類腦智能技術,對脊髓損傷后的病人,應用各種新材料、新手術方法,重建神經網絡,使病人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及尿便障礙功能重新恢復,并設計個性化神經康復方案及治療措施,具體可到天壇醫院特需會診中心腦脊髓損傷聯合會診咨詢;(5)類腦智能柔性手精細功能的康復治療;(6)多參數整合類腦智能康復治療技術,使無法生活自理的病人,能通過外設輔助設施,恢復自主活動。
2.神經內科疾病康復團隊:
團隊帶頭人:張玉梅主任醫師
臨床方向:(1)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功能障礙(運動、平衡、吞咽、感覺、言語、認知、尿便等功能障礙)的評定與康復;(2)腦疾病患者語言能力測評方案和語言康復訓練新技術(3)構音障礙、發聲障礙裝置的研發及應用推廣;(4)基于神經腦網絡機制的認知、言語障礙評定與康復體系的建立;(5)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礙、營養障礙的診斷、評定與康復。(6)數字化療法研發及在神經康復中的應用。
3. 人工智能神經功能障礙康復團隊:
團隊帶頭人:侯慧清主任醫師
臨床方向:(1)腦卒中、腦腫瘤和顱腦外傷導致的運動、吞咽、感覺、言語、認知等神經功能障礙的人工智能康復評定與治療;(2)新型神經調控技術對腦卒中及神經退行性疾病認知及運動障礙的治療;(4)腦機接口融合無創神經調控技術對腦卒中、腦腫瘤及顱腦外傷引起的運動及認知障礙的治療;(5)基于神經腦網絡連接機制的運動、認知及言語障礙的新型康復治療;
4.肌張力障礙診療康復團隊:
團隊帶頭人:于惠賢副主任醫師
臨床方向:(1)腦梗死、腦出血、腦術后、缺血缺氧性腦病、退行性腦部疾患以及免疫性腦部疾病所致肢體肌張力障礙的評定與治療;(2)脊髓損傷、脊髓炎、痙攣性截癱所致肌張力障礙的評估與治療;研究方向:肌張力障礙的肢體運動模式、姿勢控制、步態等生物力學研究及神經網絡的機制研究。
5.神經外科疾病康復團隊:
團隊帶頭人:胡安明副主任醫師
臨床方向:神經外科疾病綜合康復治療:(1)專注于腦腫瘤術后、腦外傷等神經外科疾病引起的各種功能障礙(如運動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和認知障礙等)的綜合康復治療;(2)通過多學科團隊的合作,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術后康復方案,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3)基于經顱磁刺激和經顱電刺激等神經調控技術,結合運動治療、言語治療、吞咽治療和認知治療等多種康復技術,為神經外科手術后的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受損神經環路功能重建與康復治療。
6.智能康復及智慧康復建設團隊:
(1)人工智能康復病房的建設(2)康復訓練場地的人工智能規范化建設(3)人工智能全自動病人主動康復體驗區: 智能全過程監測病人面部及肢體運動特征,制定最優康復方案,反饋調整,自動識別危險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人工參與;(4)人工智能神經康復管理康復學科建設的標準及模式;(5)人工智能神經康復醫院-社區-家庭技術體系;
7. 神經源性膀胱診療專病門診
團隊帶頭人:王趙霞博士
臨床方向:(1)卒中、外傷后排尿障礙的評估與治療;(2)脊髓損傷、脊髓炎等所致神經源性膀胱的診療及膀胱管理;研究方向:各種原因所致神經源性膀胱相關發生發展及恢復機制研究。
8. 肌骨疼痛康復專病門診
團隊帶頭人:劉長彬博士
臨床方向:(1)神經系統及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所致的疼痛康復,如神經痛,肩手綜合征,肌腱損傷,軟骨損傷,肌筋膜疼痛,凍結肩,關節損傷,頸腰痛等康復診治;(2)肌骨關節損傷、疼痛的富血小板血漿(PRP)注射治療。
9.康復治療師團隊
康復科擁有一支30余人的康復治療師團隊,以神經康復為核心發展方向的同時,兼顧心肺康復、重癥康復、老年康復、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康復及骨科康復等。團隊治療師覆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吞咽治療、言語治療、認知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等各方向,治療經驗豐富,多次在各類康復大賽中獲獎。
10.康復護理團隊
團隊帶頭人:尹志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康復科護理團隊現有護理人員21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1名,研究生(包括在讀)2名。在臨床工作中,康復科護理人員始終秉承“臨床-康復-護理”銜接的全周期康復理念,為滿足患者需求為目標,以康復護士為紐帶,以個體化的康復作業為媒介,將康復病房與康復治療部緊密結合,開展病房延伸康復護理服務,實現患者住院期間24小時不間斷康復。并將平衡功能評價納入跌倒風險評估,將耐心、關心融入日常護理,鼓勵患者安全、積極進行康復訓練。
特色康復技術:
(1)腦血管病一體化康復與管理技術;
(2)肌肉和骨關節疼痛的體外沖擊波治療技術;
(3)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動態定向牽引技術;
(4)立體定位導航引導的非侵入性腦調控治療技術;
(5)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和虛擬現實訓練等智能康復技術;
(6)三維運動測量與分析技術;
(7)聯合肌電-超聲定位的肉毒毒素精準注射技術;
(8)吞咽功能的動力學評估與治療技術;
(9)懸吊訓練(S-E-T)技術;
(10)等速肌力評定與訓練技術;
(11)神經源性膀胱綜合康復護理技術;
(12)吞咽障礙營養支持康復護理技術;
(13)腦卒中后上肢運動功能及認知障礙的迷走神經刺激(VNS)治療:
大約80%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上肢運動障礙及認知障礙,其中50-60%的患者在6個月后仍遺留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及認知障礙。目前促進卒中后上肢恢復的有效治療方法還很有限。患者迫切需要更新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迷走神經刺激 (VNS)治療與運動及認知障礙康復相結合,可以驅動運動皮層在特定任務態時的可塑性。與單獨強化康復治療相比,接受VNS治療和運動康復結合治療的患者,上肢及認知功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VNS精準調控與特定運動及認知康復的結合,能產生更好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