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北京天壇醫院2項研究型病房項目入選首批卓越計劃并獲千萬經費資助
11月4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了2024年度研究型病房卓越臨床研究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卓越計劃”項目)立項名單。
北京天壇醫院作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設單位,由趙性泉教授團隊、張偉教授團隊申報的項目分別獲批“卓越計劃”項目,每項分別獲得1000萬元市財政經費資助。
基于研究型病房的急性自發性腦出血
多學科協同創新臨床與轉化研究
項目負責人:趙性泉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北京學者、國家級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秘書長、北京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腦血管病防治協會會長。
項目總牽頭人趙性泉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研究腦血管病防治領域。項目依托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4個國家級研究平臺,匯集了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影像學、病理學、試驗診斷學、護理學等多個學科的頂尖專家,組建多學科“復合型”團隊。旨在通過多維度、精準化的臨床研究,提高急性腦出血診斷和治療效率,降低致死和致殘風險。
團隊針對我國腦出血發病率高,且致死和致殘率居高不下的現狀,聚焦腦出血的精準評估、個體化治療和并發癥防治,覆蓋了人工智能預測模型、神經內鏡手術、機器人立體定向微創穿刺、藥物治療、繼發性腦損傷機制、并發癥防治等多個領域,通過前瞻性隊列登記研究、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等方法,以研究型病房為抓手,聚焦腦出血臨床、基礎、轉化的瓶頸問題,整合優勢互補資源,協同創新、聯合攻關。
北京天壇醫院憑借其在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豐富的臨床研究資源和經驗,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項目團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已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并參與制定多項國家標準和指南。隨著項目的深入,預計將為腦出血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推動我國腦出血防治水平的提升。項目預期將顯著降低腦出血致死和致殘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為北京市400余萬60歲以上人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項目還將推動轉化醫學發展,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腦出血領域臨床與研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膠質瘤全病程精準診療新技術
研發與臨床研究
項目負責人:張偉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副主任、神經腫瘤外科5病區主任,青年北京學者、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
膠質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是青壯年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腫瘤死因,疾病負擔巨大。項目聚焦國家“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針對膠質瘤的治療方法、手術術式、診斷技術、預后評估、康復模式等各個診療環節,聚焦膠質瘤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學科開展組團式臨床應用研究,產出引領性科技成果。
項目以張偉教授為項目總牽頭人,江濤院士為首席科學家,各平行項目負責人及方法學專家如賈文清、周大彪、李德嶺、保肇實、王引言、王安心等人都是所在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專家,充分集中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以神經外科為核心的強勢學科集群,涵蓋了手術、放療、化療、病理、電生理、康復等上下游學科。項目下屬各平行項目主要集中于膠質瘤患者全病程管理的三個關鍵瓶頸問題:診斷系統不完善、臨床預后難以預測和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預期的目標和成果集中在六個方面:突破診斷新技術、構建預后新模型、推動新藥物應用、加速新技術迭代、創建康復新范式和研發診療新設備。
上一篇: 紀念白求恩同志逝世85周年研討會在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