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為雪域高原打造“生命通道”
“7月28日出發,一轉眼已經整整一個月了。”從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來到雪域高原的青海玉樹,雖然還有些喘,但廖曉凌笑稱自己已經正在慢慢成為一名“玉樹人”。作為北京“組團式”醫療幫扶青海玉樹第五批三期團隊的一員、天壇醫院血管神經病學科的業務骨干,廖曉凌代表北京天壇醫院,承擔著協助玉樹州人民醫院建設卒中中心,提升當地卒中診治工作的重要任務——這也是北京天壇醫院首次執行支援玉樹的任務。
“到玉樹的第二天,就接到緊急會診通知。”患者張先生右側肢體無力,進行性加重,很快就不能行走。通過患者的癥狀,廖曉凌迅速判斷,張先生為進展性腦梗死,但因就診時間較晚,已經錯過溶栓的時間窗。頭部核磁證實了廖曉凌的判斷,也加重了患者的擔憂——是留在當地治療,還是馬上轉回北京,患者和家屬猶豫不決。
“患者正在處于進展期,轉回北京的途中,進一步加重的風險很高。玉樹州人民醫院具備治療的條件,建議在州醫院迅速治療,穩定后再轉回北京。”廖曉凌詳細地交代了病情,為患者提出合理建議。聽說眼前的醫生來自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張先生退掉了機票,選擇信任州醫院和廖曉凌。在隨后的幾天里,廖曉凌和北京同仁醫院援青專家鮑書敏一起,帶領州醫院急診和神經內科團隊,對張先生進行細心治療,5天后,張先生恢復了自主步行,順利地乘飛機轉回北京。
“讓患者信任當地醫院,是我們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張先生離開玉樹時說,想不到在高原也能接受天壇水平的卒中救治,這讓廖曉凌感到十分欣慰,也成為他開展工作的動力。“這邊的神經內科是剛剛建設,很多醫生都是內科大夫出身,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對當地的同事們進行規范化治療的培訓。”每周三一整天的專家門診,每周一到兩次的大查房,以及隨時可能有的會診,都是廖曉凌為當地同事授課的“課堂”,急診、ICU、兄弟病房都留下他會診、查房的身影。
“當地腦血管病發病率比較高,特別是腦梗患者,有時候癥狀比較輕,就不來看病。不少群眾對于腦血管病的認識還是不夠。”玉樹地處高原,州里的患者一旦發病,就近轉運到西寧也需要大約10小時,而下面的縣、鄉鎮患者轉運的時間更長,往往因此錯過時間窗,影響預后。“盡快把卒中中心建起來,為當地卒中患者打造一條綠色通道,刻不容緩。”廖曉凌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卒中中心的建設設計管理制度、完善流程,開展卒中治療的規范化培訓,盡快打通這條生命通道。
“身體已經適應不少了。”廖曉凌說,剛到高原的時候,頭疼、氣短,血氧只有80多,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一夜能醒來10多次,“現在一方面身體適應了不少,更主要的是工作比較多,一忙起來就顧不上這些了。”
“有個會診,我先去看病人。”正當我們想繼續了解當地的工作、生活時,廖曉凌匆匆結束了采訪。后來,他發來一張圖片,一個打開的筆記本,上面印著“缺氧不缺精神 艱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這是我們的座右銘。”廖曉凌說。
上一篇: 北京天壇醫院召開“以案為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會
下一篇: 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 “天壇人”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