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聚焦2022“國自然”】神經外科領域再傳捷報
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近日公布,作為國內神經外科研究的領頭單位,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神經外科學中心”)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以神經外科單病種疾病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計22項,其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面上項目12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項。近5年來,神經外科學中心和研究所獲批項目總數呈穩定狀態。
獲批的項目中,從神經外科亞專業分析,腦腫瘤仍然是研究的熱點領域,共有4個面上項目及3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腦血管病、功能神經外科緊隨其后,各有多個面上項目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此外,慢性意識障礙、腦外傷及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損傷及腦脊液相關研究均有項目獲批。此次獲批項目分布凸顯了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亞專科科研實力,做到了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多重覆蓋。
在疾病譜及創新研究方面,腦膠質瘤的化療和靶向治療耐藥研究、人腦功能網絡機制研究保持了神經外科傳統的研究領先優勢。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預測模型的相關研究此次收獲6項面上基金項目和1項青年基金項目支持,內容涵蓋頸動脈斑塊、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和兒童顱咽管瘤。由此可見,人工智能研究有望成為下一個重要的臨床研究增長點。
神經外科學中心最年輕的中心副主任李德嶺,經過層層選拔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金額為200萬元,這也實現了神經外科學中心和研究所“國家優青”歷史性的突破。李德嶺此次獲批的項目為“多模態分子影像與精準神經外科”,是基于腦腫瘤手術全切率低、功能損傷率高兩大臨床問題,精準提煉出關鍵科學問題“如何精準識別腦腫瘤的腫瘤邊界和功能邊界”,繼而系統梳理了三大學術成就,將標志性文章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故事,突出研究過程的創新性和獨立性。可以預見此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將在不久的將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為患者解決病痛,提高生活質量貢獻關鍵力量。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江濤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資助基礎研究的主要渠道,是國家科技發展方向的指揮棒,也是反映一個學科的科研實力、學科影響力和人才培育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對醫院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為醫院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是北京天壇醫院啟動第三次轉型發展的第一年,醫院按照“整合”和“協同”的思路,打破傳統神經外科以單病種建立亞專科模式,構建以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融合診治模式,整合臨床、基礎和平臺學科資源等集體攻關,創新建立健全學科協同、交流互通、轉會診順暢、數據信息共享、培養創新人才等機制,實現學科發展新增長點,以實現打造臨床神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全力“填平”神經外科學“高原”上的學科方向、亞專業的“溝壑”,盡早實現“高峰林立”的目標。
目前,神經外科學中心、研究所已成為國內外臨床神經科學戰略力量的領導者和重要的參與者,未來將在現有業務科室學科評估的基礎上,將“強專病”發展列為重要考核指標,將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以及牽頭國際水平臨床研究在科研部分的評估比重增加,高被引學者及H值、FWCI值在科研部分的評估比重增加,隨著更多學科骨干、青年力量的成熟,持續發揮在神經外科學領域的引領作用,發出更多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