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乘勢而上齊奮進 轉型發展譜新篇——北京天壇醫院舉辦紀念建院66周年座談會
今年8月23日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建院66周年紀念日。當天,醫院邀請離退休老同志、老專家、曾經在醫院工作的員工等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為醫院發展做出貢獻的“天壇人”代表“回家”,與醫院黨員干部職工座談交流,暢談醫院以轉型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美好未來。
乘勢而上齊奮進 轉型發展譜新篇
紀念北京天壇醫院建院66周年
不畏困難 邁出高質量發展堅實的第一步
座談會主題為“乘勢而上齊奮進 轉型發展譜新篇”,由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肖淑萍主持,醫院領導班子、黨委委員、紀委委員、黨(總)支部書記、各科室負責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代表、統戰人士代表、職工代表、工會委員代表、團委委員代表、對外支援人員代表等百余人參加。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擁軍做半年工作總結。
“醫院連續經歷‘逢陽’事件,全院上下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守住院感底線,確保院內‘零感染’,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王擁軍說,2022年北京天壇醫院啟動第三次轉型發展,上半年,醫院門急診為近120萬人次患者提供服務,手術服務量大幅提升,住院服務效率顯著提升,在CMI、四級手術占比等指標項目,神經學科超額完成高質量發展目標值,全院綜合水平接近目標值,醫院服務能力、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醫院推出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扎扎實實為患者辦實事,“黃昏門診”等服務項目獲得患者認可和支持。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及五年總科技量值(ASTEM),北京天壇醫院從2017年的第37名,2021年躍居全國第26名,位列市屬醫院第一位,神經外科、神經內科蟬聯冠軍,綜合STEM達到近五年最佳成績。
王擁軍介紹,今年以來,中國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天壇醫院共同成立“中國神經系統疾病人群防治合作中心”,醫院和多家科研機構、高校聯合搭建的“神經系統疾病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臨床試驗中心”入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任務”,轉化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項目進展順利,依托神經學科傳統優勢打造健全的國家級平臺和臨床神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的任務正在扎實推進。
“今年,醫院創新能力全面‘爆發’。”王擁軍說,今年醫院的專利數量、課題論文數量等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青年科學家團隊再次進入國際頂級期刊視野,實現CELL、Lancet、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大滿貫”,同時,醫院與多個重量級科研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疏通轉化制度和平臺體系推進醫學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等,實現創新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此外,上半年,醫院黨委科學把握醫院治理規律,醫院現代化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全力防范各種風險挑戰,醫院運行安全穩定;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持續向縱深發展。
下一步,醫院將圍繞夯實神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強化基礎學科的支撐作用;推進醫療運行效率,擴大服務能力,以及用好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等試點工作等工作重點,持續推進轉型發展。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特點
扎扎實實推進轉型發展
“醫院黨委始終有明確的共識,我們所說的‘轉型’是接續奮斗,不是另起爐灶;是科學謀劃,分階段、改革創新、扎扎實實推進,是發展增量和優化改革存量的轉型;‘轉型’是‘發展’,不是‘折騰’。”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管仲軍說,當下醫院處于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探索階段,機遇和挑戰共存,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與內部推進高質量發展不匹配的各種問題依舊存在,改革帶來的局部“陣痛”可能集中爆發,需要對發展階段特點有清醒的認識。
管仲軍說,堅持醫療服務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務,堅持醫學科技創新和經濟管理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雙驅動力”,是醫院推進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和工作要求。在當前這個階段,要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完成醫院治理體系、制度體系、評價體系等的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地加快推進。
當前的發展階段,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職工深刻理解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保持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定力,對于達成共識的決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引領發展的創新,要從大局出發,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不折騰、不“拉抽屜”反復;要有“試錯”的勇氣,更要有“容錯”的襟懷;遇到問題、困難,甚至“陣痛”時,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要有大局觀念,不能把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要“追求卓越、尊重平凡、拒絕平庸”,拒絕躺平。
管仲軍說,面對新發展階段,要弄明白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為誰干、為什么干。“天壇醫院用了66年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這個事業不是某個人、某幾個人的,屬于全體‘天壇人’!”管仲軍說,醫院黨委提出“五支隊伍”都是“天壇醫院建設者”的理念,就是希望無論專業隊伍、管理隊伍、技術隊伍、后勤服務保障隊伍、第三方隊伍,每個人都能真正把自己融入醫院發展,在醫院轉型發展中建功立業、實現價值、貢獻力量;
面對新發展階段,要探索完善符合醫院轉型發展實際、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醫院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工作程序,以“中國特色、行業特征、首善標準、天壇特點”的標準推動醫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制度活力激發發展活力;
面對新發展格局,要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學科新格局,按照“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基礎學科”分類管理、分類建設指標體系和機制的思路,醫院將強化學科、亞專科概念,強化領軍人才和團隊建設,加快構建學科、亞專科以及新興學科方向、學科交叉等發展新格局。
“我們要在傳承66年‘天壇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新發展階段天壇文化’,以高質量的醫院文化作為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內動力。”管仲軍要求,在醫院內營造見賢思齊、從善如流、聞過則喜的文化氛圍,健康的、正向的、積極的文化導向,引導和鼓勵全院黨員干部職工追求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患者至上的敬業精神。
祝福“天壇”:上下求索,繼往開來
座談會上,醫院向78名在醫療戰線工作滿30年的醫務工作者頒發“光榮在醫30年”紀念章和證書。這78人中,既有臨床醫生、護士、技師,也有后勤、技術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作為醫院榮譽表彰制度和文化體系建設的一部分,醫院黨委希望以這種形式傳承歷史、樹立典型、弘揚正氣,激勵廣大干部職工擔當作為、奮發有為。
會上,部分老專家、老領導代表,曾經在醫院工作員工代表,以及青年職工代表分別講述了自己理解的“天壇精神”,對醫院表達了自己的祝福。
“今年醫院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醫院全體職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對人民,對市委市政府,對老一代‘天壇人’交出了一份滿分的成績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趙繼宗說,“祝愿天壇醫院繼續上下求索,繼往開來。”
北京天壇醫院前任院長王晨表示,在不同的時代,北京天壇醫院對社會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院慶”因此而有特殊的意義。在緬懷66年來為醫院發展奉獻青春的一代代“天壇人”的同時,他對醫院職工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并對年輕一代“天壇人”寄予推動醫院繼續發展的厚望。
“20年前,從我到天壇醫院的第一天起,‘能干事、敢擔當’的‘天壇精神’就被寫進我的基因,融入我的血液。”曾任醫院醫務處處長,現任北京小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的姜悅動情地說,近年來,醫院服務廣度、難度、溫度都在不斷提升,讓她“頗為羨慕”。“作為曾經的‘天壇人’,我們一定會為天壇醫院推進高質量發展,向世界發出中國神經科學的聲音,攀登更多高峰吶喊助威,貢獻自己的力量!”姜悅說。
張偉和李子孝是北京天壇醫院青年科學家的代表。“青年醫師是醫院的中堅力量,我們應當把個人的職業規劃與醫院的前途命運緊緊結合起來,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汲取新知識、新觀點,大膽創新、總結經驗,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實現成長。”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張偉說。
“我在天壇醫院工作、學習22年,深刻體會到‘天壇人’胸懷天下的家國精神和使命責任,這是指引一代代‘天壇人’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李子孝說,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和鼓勵下,“天壇人”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打造出臨床神經學科的“國家隊”。
“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歷史給我們的一道必答題,解答好這道題,需要我們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書寫出讓國家滿意、人民滿意的‘天壇答卷’!”管仲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