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導
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及注意事項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內容,其結果可以幫助醫生評價降糖治療效果,監測高血糖、低血糖的風險,指導制定和調整治療方案。
一、臨床常用的血糖監測方式及意義:
1、毛細血管血糖監測(自我血糖監測SMBG和醫院內進行的即時檢測POCT)
臨床意義:反映實時血糖水平。
臨床應用:血糖監測的基本形式。根據患者病情和治療的實際需求制定個體化監測方案與頻率。
2、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臨床意義:反映既往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
臨床應用: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制定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評估慢性并發癥發生風險的重要依據。HbA1c≥6.5%是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
3、糖化白蛋白(GA)
臨床意義:反映既往2~3周平均血糖水平。
臨床應用:評價短期血糖控制情況,可以輔助鑒別應激性高血糖。
4、持續葡萄糖監測(CGM)
臨床意義:反映連續、全面的血糖信息。
臨床應用:了解血糖波動的趨勢和特點,發現隱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間無癥狀性低血糖。
二、毛細血管血糖監測的原則
毛細血管血糖監測的原則需根據患者病情和治療實際需求定制相應的個體化監測方案。
血糖監測時間點的范圍
時間 | 適用范圍 |
餐前 | 空腹血糖較高,或有低血糖風險時(老年人、血糖控制較好者)。 |
餐后2小時 | 空腹血糖已得到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紅蛋白仍不達標者;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
睡前 | 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的患者。 |
夜間 | 經治療血糖已接近達標,但空腹血糖仍高,或疑有夜間低血糖。 |
其他 | 出現低血糖癥狀時,應及時監測血糖;劇烈運動前后宜監測血糖。 |
治療方案不同,血糖監測原則
不同治療方案人群 | 監測原則 |
生活方式干預者 | 可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通過血糖監測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從而調整飲食和運動方案。 |
使用口服降糖藥者 | 可每周監測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 |
基礎胰島素治療者 | 應監測空腹血糖。 |
預混胰島素治療者 | 應監測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
特殊人群 | 個體化的監測方案。 |
三、如何判斷和分析血糖儀測得的血糖結果?
一般微型血糖儀與生化結果差別不應>15%,如果>15%應尋找原因。影響結果的原因有:
1、儀器問題
為確保血糖儀處于正常狀態,應定時對血糖儀進行校驗及清潔。
2、試紙問題
(1)試紙代碼與血糖儀代碼是否一致。
(2)試紙保存是否得當。
(3)試紙是否過期或已變質。
(4)試紙是否現取現用(保持干燥)。
3、操作方法
嚴格按說明書操作儀器,血樣采集方法:
(1)在采血前洗手→將手下垂,輕輕往下甩→酒精消毒→待干后使用采血器刺破皮膚→用干棉棒拭去第一滴血→使血液自然流出或輕輕擠壓(請勿用力擠壓)→取血。
(2)試紙的取血區對準血滴,血樣要一次性充足(試紙上有血量確認點),不要續補血液。
(3)一般在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指端兩側的部位進行采血。
4、患者自身因素
(1)紅細胞擠壓濃度(紅細胞增多癥、貧血)。
(2)水腫。
(3)脫水。
(4)使用大量維生素等。
上一篇: 心房顫動
下一篇: “生命的擁抱”------海姆立克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