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北京天壇醫院援疆醫生成功完成南疆地區首例覆膜支架治療顱內血泡樣動脈瘤手術
近日,北京天壇醫院援疆醫生羅崗帶領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團隊,順利完成南疆地區首例Wills覆膜支架治療顱內破裂血泡樣動脈瘤手術,標志著醫院的微創治療顱內破裂血泡樣動脈瘤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填補了南疆地區在此方面的技術空白。
來自和田地區當地牧場的麥麥提江女士,入院前3天出現間斷頭痛,口服止痛藥物后緩解,2天后活動過程中頭痛突然加重,伴惡心嘔吐、短暫意識不清。被120送至當地縣級醫院行頭顱CT檢查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由于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同時得知北京天壇醫院援疆專家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援助后,遂立即轉運至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羅崗仔細評估臨床癥狀體征后,馬上安排她進行急診頭顱CTA檢查,但結果未提示顱內動脈瘤征象,結合患者顱內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經驗豐富的羅崗堅定認為,患者存在顱內破裂動脈瘤的機率很高。
來不及遲疑,團隊成員乃比江醫師與胸痛中心導管室溝通后,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提示右側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前壁凸起,結合凸起部位、形態等特點,羅崗判斷患者所患為動脈瘤中非常兇險的一種類型——血泡樣動脈瘤。
“血泡樣動脈瘤比較罕見,瘤壁很薄,甚至能透過瘤壁看清瘤腔內的血液渦流,出血后1-2周內可快速生長,再破裂及死亡風險極高,十分兇險。”羅崗說,血泡樣動脈瘤治療也一直是神經外科的噩夢,由于其解剖結構,決定了無論開顱還是介入,都有術中破裂風險高、術后復發率和再出血率高、再治療率高的風險。”
經過團隊討論后,羅崗認為微創覆膜支架對于該類動脈瘤瘤體的隔絕是最佳治療方案,雖然其支架本身比較僵硬,路徑迂曲時可能存在輸送失敗,并且可能覆蓋分支導致偏癱或者支架內漏導致再出血等風險,但是基于不同的技術組合及合適的支架大小,可以大大降低這些風險,而提高手術成功率。
在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歷經2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出院時患者丈夫對羅崗說:“感謝您給了我愛人第二次生命。”
羅崗說:“防患于未然的醫生才是最好的醫生,希望在援疆期間不僅通過手術挽救更多的患者,更多地將健康觀念和理念傳播給當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