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我的“冬奧筆記”
北京冬奧會再次創下“無與倫比”的奇跡。16天的冬奧時間里,北京天壇醫院醫療保障團隊為運動員、觀眾們的健康保駕護航,勝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告別冬奧,每個人都有些依依不舍。他們寫下這短短的十多天里的收獲和感悟,記錄下自己的“冬奧故事”。
“雙奧”志愿者:從“北京歡迎你”到“一起向未來”
楊曉光 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
從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每一次奧運會,奧運志愿者都點亮了這座“雙奧之城”。
2008年我還在上大學,作為排球運動志愿者參加了奧運盛會。我們的任務不但是要歡迎世界各國運動員和賓客,幫助他們了解奧運、參與奧運,也為他們介紹北京、介紹中國,展現國人的熱情好客。在排球運動中,我不斷體會到“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和拼搏奮斗的毅力。
今年,我畢業整十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如約而至。很榮幸,我能夠再次為奧運會工作,作為北京天壇醫院的醫療服務保障工作人員來到奧組委總部醫療服務處工作。與2008年的角色不同,這次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我深刻體會到了以醫療保障理念、技術發展為代表的,2008年以來中國發展的“奧運速度”。
在奧組委運動服務部醫療服務處,我前期主要負責冬奧會的籌備工作,參加對各個場館的運動員醫療站、FOP醫療站賽前的現場勘查。冬奧會開幕后,我主要負責醫療保障前線與后方的協調溝通工作,協助醫療官團隊核實、反饋、調整奧組委考察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在奧組委運行指揮部調度中心(MCC)負責醫療保障組的指揮調度工作,及時處理和反饋醫療保障工作,并匯總報送醫療領域相關信息。
從運動員受傷到轉入定點醫院進行救治的過程,既是與時間賽跑,也展現我們的專業能力,真正體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醫療水平。在工作中我經常收到來自各國運動員和奧組委對我們的認可和贊揚,更深切感受到國家自豪感和職業榮譽感。
兩次志愿服務奧運會的經歷,讓我有幸站在不同的角度,見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更看到了每次奧運盛世背后的來之不易。2008年,體會到了熱情,激動與汗水;2022年,作為運營保障者,體會到了細致,穩重與恒心。未來,我希望把奧運精神帶到醫院的工作中去,以更加完備的業務能力,更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為醫院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風雪中堅守
周筠 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滑雪救援隊
我在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賽場負責醫療救援保障工作,這個賽場包括障礙追逐、U型場地、坡面障礙、平行大回轉、空中技巧、雪上技巧等6條賽道,產生了20枚冬奧會金牌,是產生冬奧會金牌數量最多的場館。
自1月21日進入閉環,滑雪救援隊醫生就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救助了多名參賽運動員。我作為滑雪救援醫療隊的一員,參與救援一名訓練中受傷的中國運動員,保障過除雪上技巧以外其他5條賽道運動員的訓練,保障了空中技巧團體決賽、男子決賽和男子、女子預賽。見證奧運歷史上中國隊奪得空中技巧團體亞軍和男子冠軍的輝煌時刻。
冬季項目和其他運動項目有些不一樣,很多訓練和比賽從下午要一直持續到晚上。在體感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不管穿多厚的衣服,很快就會被凍“透”了,但只要沒有突發情況,我們就要站在保障點位上,不能隨便移動。艱苦的環境、緊張的工作、重大的責任,都是對我們的鍛煉和考驗,而近距離感受國際高水平運動員們拼搏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向上的能量,是對我莫大的鼓舞!
奧運賽程已經結束,接下來還有冬殘奧會的保障任務。我和隊友們互相幫助、團結奮戰,一定盡全力完成保障任務,向世界展示中國醫生的風采,為祖國爭光。
參與奧運志愿服務 傳遞永恒友愛精神
吳瑞卿 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
2008年我申請了北京奧運會的志愿服務卻未能如愿,當我騎著自行車在鳥巢經過時,看到服裝整潔、面帶微笑、烈日下忙碌的志愿者,我無比羨慕,從此心里一直懷揣著成為奧運志愿者的夢想。14年后,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作為一名醫生,我有幸成為一名2022北京冬奧會志愿者,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奉獻給這個世界的體育盛會,為國家盛事貢獻力量。
從去年3月開始集結,隊員們就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從桌面推演醫療救援流程,到模擬演練,再到著裝彩排演練,為冬奧會的保障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年1月26日,團隊進入閉環,準備應戰。
時間分秒即逝,日程表緊鑼密鼓,我們的團隊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狀態。從第一天踏雪勘察場地的興奮轉而到實地模擬擔架轉運,我們相信自己已經進入了角色,然而在試滑員模擬傷員的演練中卻暴露了團隊配合不夠緊密和救援時間不理想的問題,我們的團隊一次又一次演練,沒有一人叫苦叫累,制定了更為完善的救治流程。當我們再次認為準備好了的時候,國際雪聯裁判給我們出了難題,他們模擬了運動員倒在12米高的平臺區和傾斜37°的著陸坡的受傷情況,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壓力。我們反復調整人員配置、隊員間反復配合模擬演練,不斷研討每一個操作細節,最終給國際雪聯的裁判員交付了滿意的答卷。
圖|在首鋼大跳臺進行現場模擬演練
國際奧組委醫學科學委員會專家考察時,給我們提出在著陸坡呼吸困難和脊髓損傷的患者這一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團隊再一次合力攻關:完善裝備器械,配備AED設備和氣管插管設備;優化上場細節,配備英語流利的聯絡員,確保與傷員、隊醫等溝通順暢、迅速判斷傷情和急救措施,最大限度縮短操作時間……我們的快速反應和科學應對,讓國際奧委會醫療和科學部主任Richard Budgett先生和專家們豎起了大拇指。
終于迎來了緊張的比賽,大跳臺是極有挑戰的場地,不少運動員在練習和比賽中摔倒,一部分運動員因此受傷。當裁判示意醫療介入的時候,我毫不猶豫躍入場地。快速檢傷、呼叫團隊、轉運傷員、和隊醫溝通、跟進運動員傷情,上報呼叫時間、傷情和處置以及后續進展……救治流程已了然于胸。正是因為賽前一次次的演練,團隊之間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信任,作為FOP醫療站團隊,我們保障比賽順利完成。
作為醫療志愿者,我收獲了汗水,收獲了曬痕,收獲了驚心動魄,也收獲了奧運冠軍的喜悅。我見證了歷史,見證了奇跡,也見證了奧運精神的完美體現。
冬奧正是有了數萬名志愿者、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密切合作才能順利進行,就像開幕式上璀璨晶瑩的雪花是由一個個小雪花互相托起支撐結合而成的。參與奧運志愿服務,奉獻的是汗水,體驗的是感動,收獲的是快樂,提升的是品格。每一位志愿者,甚至是服務志愿者的保障人員以及環外每一位工作人員對冬奧的配合和理解,讓冬奧志愿服務成為一項值得的事業。“我為人人,冬奧有我”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像是一個火炬,把奧運的精神和志愿服務的理念傳播給社會,希望通過我們每一位志愿者的真誠服務,熱情笑容,和奧運選手一起,在冰雪的世界傳送圣火的溫暖,打破文化的隔閡,傳遞永恒的友愛。
難忘的經歷是我一輩子的財富
于嵩林 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
北京冬奧會已圓滿結束,中國代表隊在這屆冬奧會取得了9金4銀2銅的歷史最好成績。這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北京舉辦的一屆非常成功和偉大的體育盛會。而我,作為北京天壇醫院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的一員,非常有幸參與并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我參與的是首鋼滑雪大跳臺運動員醫療站的志愿者服務。運動員醫療站負責訓練和比賽受傷運動員的救治,同時還負責場館內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醫療保障工作。除了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外,還擔負著危重運動員的高級生命支持及搶救工作。
運動員醫療站團隊涵蓋內科、外科、急診等不同亞專科的醫護人員和來自高校的志愿者們。在這十幾天的醫療保障工作中,對我個人而言,不僅僅是參與和付出,更多的是參與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動。首先感動我的是我們團隊大家庭的一絲不茍、無私奉獻,具有高度責任心及團隊協作的精神。在馮國勛站長的帶領下,從入站的第一天,我們就投入了緊張的賽前準備工作。韓麗護士長帶領大家對藥品進行仔細地清點并進行分類放置,對于運動員來講,我們還要根據藥品是否含有興奮劑進行仔細區分。李晶瑋主任帶領大家仔細地對心電圖機、除顫儀、氣管插管、喉鏡、轉運呼吸機等儀器進行檢驗及調試,確保醫療保障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在場館醫療經理高暉、醫療官康帥、副醫療官王昊的帶領下,我們充分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反復討論、演練應急預案的每一個小細節,確保預案措施到位。后期的工作也證明了我們前期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值得的。很多國家有經驗的隊醫來場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來醫療站了解這里的醫療和搶救條件、藥品的儲備情況等。2月7日上午,國際雪聯醫療委員會副主席珍妮·舒特來我們醫療站視察工作,參觀醫療站并親自檢驗了除顫儀、轉運呼吸機等設備后,對我們醫療站的準備工作稱贊不已。比賽期間,運動員醫療站充分保障了比賽的順利進行。
另外,在保障過程中,運動員們敢于挑戰、勇于超越自我的奧林匹克體育精神讓我非常感動。保障過程中,有位加拿大運動員在預選賽前幾分鐘訓練時右踝摔傷,運動員醫療站對傷員進行了必要的包扎及局部封閉治療,運動員隨后堅持參加了比賽。還有俄羅斯奧委會運動員在訓練時不慎面部受傷,在簡單消毒包扎后繼續參加比賽,挑戰自我,最終順利進入自由滑雪大跳臺決賽。我想不管比賽結果如何,努力了,堅持下來了,為心中的夢想放飛自我,挑戰并超越自我,這就是最好的奧林匹克精神,這種精神讓身為志愿者的我也深受感染。
北京冬奧會已圓滿結束,我想每一位志愿者都會有自己的收獲和感悟,這段難忘的經歷和體驗將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繼續踔厲奮發,一起向未來。
離開20多天的“家” 非常不舍
李京連 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
時間過的很快,從1月27日入駐首鋼滑雪大跳臺,到2月20日,雖然僅僅有二十幾天的時間,但這段時間在我心中是不平凡的,也是非常寶貴的,能夠在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參加冬奧醫療保障工作,是我的幸運與光榮。
我們9個人在杜萬良主任的帶領下,堅守在觀眾醫療站崗位,主要負責觀眾及環外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在這段保障期間感觸頗深。
在谷愛凌與蘇翊鳴奪金時刻,我們觀眾醫療站離看臺只有幾十米,觀眾看臺就是最佳觀看比賽的位置,但我們每個人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奪冠時聽著外面的歡呼與吶喊,雖然看不見,我們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為谷愛凌、蘇翊鳴鼓掌,為中國喝彩。這一刻,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齊心協力、奮發向上,也懂得了一切的成功都有其他人在默默付出。
2月18日,醫務處的王靜老師來觀眾醫療站交接物資,當我把鑰匙交給奧組委工作人員時,看著空蕩蕩的醫療站,鼻子突然酸了,不禁留下了眼淚。短短20多天,我們親手建立了醫療站,包括各種醫療設備的調試、物資清點、消毒感控等,我們見證了觀眾醫療站從無到有,完成任務后又回歸到原來的樣子,在這段時間我們已經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在這里我們完成了多次演練及救治工作,真的要離開時非常不舍。
雖然這段時光結束了,但我們的使命并沒有結束,回到原來的崗位上,我要繼續為患者謀健康、謀福利,新的征程繼續揚帆起航。希望我還有機會再次參加這樣的盛會。
在首鋼,在延慶,在張家口,在奧運村……冬奧會的賽場上,留下了無數“天壇人”的身影。
圖|首鋼滑雪大跳臺醫療保障團隊
圖|北京冬奧會首席醫療官、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周建新與國際奧委會專家檢查場館保障工作
圖|支援延慶賽區的神經外科醫生正在工作中
圖|張家口賽區云頂場館醫療副經理萬偉慶在工作中
圖|北京天壇醫院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劉寶戈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參加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