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北京天壇醫院:疫情“震中”的15個日夜
這是一場與病毒的賽跑:距離新發地市場僅3.5公里,市場周邊唯一一家三甲綜合醫院,大量發熱患者、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患者短時間內涌入,確診患者數量不斷攀升……如何盡可能攔截疫情擴散,確保醫院安全、患者安全?身處疫情“震中”、抗擊疫情最前沿的北京天壇醫院會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
短兵相接 做疫情的“吹哨人”
轉折發生在6月12日中午。
因為是周五,門急診患者數量不多。北京市連續56天沒有新增病例,北京天壇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辦公室(下簡稱“防控辦”)的成員們正在為醫院全面復產復工忙碌著,前一天西城區確診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信息,已經及時提醒門急診、發熱門診等部門。
剛剛經歷了上一輪疫情的感染科,經驗豐富的護士們分別到核酸檢測門診、入院篩查門診等處支援,護士長王玨雅帶領留守的護士正在清潔隔離病房。
上午10時左右,兩名患者走進了發熱門診,兩個人同為新發地市場運送海鮮的司機,后來他們成為這次疫情中北京天壇醫院確診的“1號”和“2號”患者。
“胸部CT檢查顯示,其中一名患者肺部具有新冠肺炎患者的典型特征,結合兩人發熱、干咳等癥狀,我們懷疑這兩人高度疑似。”感染科主任王寶增說,這兩名患者住在一起,同時發病,屬于聚集性病例,需要密切關注。
兩名患者被立即隔離在一間單獨的診室,感染科醫生劉志達隨后對兩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他們交叉點一個是住所,一個是新發地市場。”這是劉志達第一次在流行病學調查記錄上寫下“新發地”三個字,這個情況被迅速上報給醫院。
12時14分,北京天壇醫院新冠肺炎專家組,來自呼吸內科、影像等專業的專家們支持王寶增的判斷:兩名患者立即進負壓病房隔離,密切關注與新發地有關的病例。
12時30分,兩名患者被分別安置進負壓病房。
兩名患者的情況被迅速上報,與此同時,與新發地市場有關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匯集而來:6月11日確診的西城區患者與豐臺區另兩個疑似病例(此時尚未確診)的活動軌跡在新發地市場有交集;新發地市場部分環境和物表病毒檢測呈陽性……
防控辦成員、北京天壇醫院醫務處主持工作的副處長王曉巖記得,當時自己“心里一緊”:“種種跡象都把源頭指向新發地市場,疫情擴散的風險很大。作為距離新發地市場最近的三甲醫院,我們可能要面對復雜的局面,不能等疫情真的起來再被動防御。”
在最短時間內,醫院迅速做出反應: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分診時口頭詢問患者近期是否去過新發地市場,凡是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發熱患者,一律進行新冠肺炎核酸、抗體,血常規和胸部CT的“1+3”檢查;
感染科立即通知“1號”“2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
感染科醫護人員立即就位,準備防護物資,隨時準備應對更多的患者……
16時30分,一位附近飯館的服務員因為干咳、發熱等癥狀來到發熱門診,幾個小時后,她成為確診的“3號”患者。
17時,“1號”“2號”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了,“強陽性”,結合其他檢查結果,確診。
傍晚,在醫護人員一再催促下,“1號”“2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他們的老板和一位同住者終于來到醫院。詢問得知,老板前幾天得了“肺炎”,在私人診所治療后自覺已經好轉。他后來成為了“4號”確診患者。
防控辦成員、北京天壇醫院感染管理處處長張越巍回憶:“當時的情況是,除了兩名確診患者外,他們老板和李記川菜服務員的胸部CT都具有典型的新冠肺炎的特征,更讓我們擔心的是,當時的情況顯示,那位服務員和其他患者沒有直接關聯。”
18時左右,醫院的防控再一次升級:注意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患者;封閉醫院部分出入口,對人員出入進行管理;加強門診大廳等各處測溫……
20時,王曉巖接到消息,“3號”“4號”患者確診:“這么短時間確診了4例,情況不妙。”
防控措施“實時更新” 與疫情“賽跑”
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幾乎是徹夜未眠,他隨時和防控辦保持聯系,了解醫院確診患者的情況,同時,從市醫管中心、衛生健康委到市領導,都在時刻關注著北京天壇醫院的情況。
6月13日,周六,早上6時55分,防控辦所有成員接到通知,上午8時準時到醫院開會,研判分析疫情相關問題。
相比前一天,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確診人數持續增加;新發地市場凌晨關閉、周邊社區封閉的消息引發擔憂,越來越多的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群眾來到醫院,要求進行核酸檢測,身穿白衣走在醫院里,隨時會有神態焦急的群眾詢問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該怎么辦;發熱門診接診患者比之前翻了幾番,幾近飽和,普通發熱患者、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人員和潛在的被感染者集中在發熱門診,防止院內感染的壓力巨大。
好消息是,此前采取的措施均已經連夜落實到位,檢驗科抽調后備力量,兩個PCR實驗室“火力全開”,全部用于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藥品設備物資管理部啟動應急預案,與采購部門一起多方籌備防控物資。“到13日早晨,我們儲備了至少一個月用量的防護物資。”藥品設備物資管理部主任張英介紹。
“不要等疫情爆發了我們再去想辦法彌補,現在我們就是前線,我們的措施必須有前瞻性,必須果斷有力。”緊急會議上,王擁軍要求,調整醫院工作側重點,所有防控措施全部落地,按照“防控疫情最前哨”的標準采取防控措施。
會上,防控辦在前一天緊急采取的防控措施基礎上,提出了加強預檢分診和流行病學調查、保持一米線防止人員聚集、加強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門診和病房設立隔離房間、恢復入院患者二次核酸篩查、嚴格執行病房不陪住不探視等8條措施。“這8條是北京天壇醫院此次抗擊疫情的基礎。歸根結底就是醫院要在最短時間行動起來,做好所有必須的防疫措施。”防控辦成員、經歷過SARS疫情的原院辦主任孫醒明說。
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確診人數、發熱門診患者數量一再突破醫院的記錄,外防疫情擴散、內防院內感染的壓力持續增加,在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管中心指導下,醫院防控措施不斷升級:
——醫院黨委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時間召開專題黨委會和多次專項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對所有上級布置的疫情防控措施必須百分之百落實,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充分發揮主力作用,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醫院取消所有假期,任何人不得離京,不得到外院會診、手術,參加學術活動等。
黨委書記路明多次到核酸集中采集點、檢測現場、門急診等區域檢查工作,現場督導防控措施落實;紀檢部門每天列席防控辦的交班會,到發熱門診、門急診等重點部位、重點部門,現場監督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堵住任何可能出現的漏洞;
——對全院近期有新發地市場等重點區域接觸史的職工、工作人員,以及全部住院人員中近期有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人員,逐一進行核酸檢測;對職工餐廳和患者營養餐廳進行檢查,了解進貨情況和人員活動情況;對所有與確診患者接觸過的醫務工作者、安保人員等進行核酸檢測并封閉管理;
——加強醫院“防線”,除患者和醫務人員外,禁止院外人員來院拜訪,杜絕外來人員到其他部門代辦業務;施工人員或供貨單位等必須臨時到醫院提供服務的,必須提供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或簽署健康情況承諾書,方可進入相關地點工作;
——在門診,在加強預檢分診、流行病學調查、1米線等措施的基礎上,對于未預約掛號的患者及家屬,由工作人員勸阻,不得進入門診樓;每名患者只允許1至2名家屬陪同就醫。“針對一些居家隔離的‘特殊患者’,我們在門診大廳設置‘特殊診位’,專人引導陪同‘特殊患者’就醫全程,防止與普通患者交叉。”門診部主任張悅說。
——在發熱門診,來自各科室的醫護人員支援力量迅速補充到位,發熱門診、感染科病房全速運轉;為了緩解人員聚集和人流交叉,醫學工程處和總務與規劃建設處緊急購買安裝兩頂帳篷,作為發熱門診的緩沖區;將急診CT作為發熱患者專用,規劃從發熱門診到急診CT室的路線和等候區,將急診家屬等候區暫時調整到室外陰涼處,避免與發熱患者交叉;
“只要有可能,我們對每一位確診或者疑似患者都要刨根問底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盡可能通知他的密切接觸者趕緊就醫,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擴散。”防控辦成員、疾控處處長王強說;
——在病房,三人間調整為兩人間,保證患者間的安全距離;除急危重癥外,減少住院人數,停止探視,避免人員聚集;
——在教學樓,全面封閉管理,非相關人員不得進入;外地畢業生暫停回京返校,暫停規培醫生返京。
……
“通過前置到一線的監督,保證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執行到位,防止出現‘燈下黑’的現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肖淑萍說。
“每次與疫情相關的會議不說成績,只說問題,而且不留情面;發現問題立即整改,這種力度是不常見的。”防控辦成員、醫務處副處長趙萬全說。
“涉及疫情防控,一切事情都是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特事特辦、馬上落實,這種速度確保了我們和疫情賽跑時不落下風。”防控辦成員、醫學工程處副處長趙蕾說。
“超常規”防控 確保安全底線
6月19日,周五,新發地市場疫情出現整整一周。
下午下班前,防控辦召開緊急會議,再次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一周以來的疫情發展充分證明,現在我們醫院就是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確保醫院安全、患者安全是當前的第一要務。”黨委書記路明說。
王擁軍用“非常時期、背水一戰”形容即將到來的周末:“周末兩天的時間,對于醫院打實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至關重要,打贏這一仗,必須采取‘超常規’的戰術。”
會上,醫院部署了利用周末兩天必須完成的若干個“百分之百”:全院所有人員核酸檢測必須百分之百完成,實現“應檢盡檢”“應查盡查”;對全院所有人員再進行一次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做到人員百分之百覆蓋,調查結果 由科室主任、支部書記雙簽字負責;全院人員疫情防控的培訓和考核必須百分之百完成,且培訓和考核情況納入疫情防控檔案;全院不留死角地進行一次清潔和消毒。
為了真正做到“不留死角”,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醫院祭出了“大招”:所有院領導帶領自己分管的部門,分組對醫院不同區域進行全面檢查,梳理存在的問題、漏洞并及時解決,檢查結束后每組均要生成一份詳細的報告,列明問題、責任人、解決辦法等,統一匯總并立即整改,整改后立即組織“回頭看”。
會議結束前,一向溫和的王擁軍突然撂下狠話:“如果有科主任瞞報信息、不配合防疫工作,就地免職!”
整個醫院迅速地行動起來:抽調50余名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采樣,檢驗科24小時全負荷運轉,在兩天多的時間內完成全院職工、第三方人員、進修醫生等在內的7000余人的核酸檢測,且結果全部為陰性;
全員培訓考核、全員流行病學調查如期完成,全部實現“百分之百”;
覆蓋全院的清潔消毒工作全部完成,醫院環境煥然一新;
院領導帶隊檢查結束,匯總的問題在大會上逐一宣讀,涉及到的科室主動認領,第一時間整改……
除了完成院內的防控任務,醫院還承擔了“外援”的任務:一支由50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組成的采樣隊,承擔豐臺區和北京市交辦的集中采樣任務,不分晝夜奮戰在社區、學校、村莊。
“我們的任務就是盡早發現潛在的感染者,消除疫情繼續擴散的隱患。”采樣隊隊長劉曉楠說。
經過15個日夜的追逐,在這場比賽中北京天壇醫院沒有輸給疫情:
各部門已經適應新的疫情形勢和“超常規”的防控措施,形成順暢的工作機制,確保各項防控措施準確到位;醫院實現了“外防擴散、內防院感”。“到目前為止,只要新冠肺炎感染者到北京天壇醫院就診,我們沒有一例遺漏,全部第一時間確診,且經過上級機關的復核,證明我們的結果準確無誤。”檢驗科主任張國軍說,“第一時間”“零誤差”的診斷有效地防止感染者在往返就醫和工作生活過程中傳染給密切接觸者;醫院醫療秩序正常,繼續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前15天的工作,只能說我們在突然出現的疫情面前站穩了腳跟,遠談不到說‘勝利’的時候。”王擁軍說,“面對疫情,我們永遠是在賽跑,而且要不斷超過它,才能遏制它。”
上一篇: 隔離點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