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也是戰場
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我
2020年3月18日,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王亮、歐云尉、鄧曉峰、王宇一行四人,來到北京地壇醫院,他們將在地壇醫院抗擊新冠疫情一線開展醫療救治工作。他們的到來,不僅僅為地壇醫院注入了強勁的力量,更讓眾人看到了市屬醫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精神。
穿脫防護服是個體力活兒
抵達北京地壇醫院后,我們四人被安排到因本次疫情新成立的“新冠一科”進行救治工作。在得知新冠一科39張床位全部用于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之后,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救別人”。如何做好個人防護,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要務。
科室郜主任及護士長馬上安排人員對我們進行培訓。詳細講解了三區兩通道兩緩沖的設置;“通過間”的使用;醫生辦公室和病房等工作區的防護要求;防護服的穿脫流程;眼鏡和手機等個人物品如何消毒等,可謂事無巨細。
其中,重點是穿脫防護服。護士長指派了兩名病房的護士對我們進行培訓。我和鄧曉峰一組,王亮和歐云尉一組。護士先給我們演示了一遍正確穿脫的過程,邊做邊講,對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反復強調,并把個人在以往穿脫防護服過程中的小竅門說給我們。演示完,我們每組兩個人,一個人穿,另一個人看。一遍下來,用了將近半個小時,內穿衣都濕透了……真可謂“一看就會,一穿就廢”。
雖然之前在天壇醫院已經培訓過,也練習過,但還不夠熟練,有些細節也沒注意到。怎樣才能把面部皮膚全部包裹,怎樣穿才能使脫的時候更方便,怎樣脫才能保證衣服的外面不會碰到我們的皮膚和內穿衣……這些問題練一遍是解決不了的,我們四人一遍遍反復練習。身材越大越壯脫起來越費勁,王亮一遍下來就已滿頭大汗,內穿衣也已濕透。
因為防護服外側被視為污染面,所以脫的過程中如何不讓防護服外面碰到自己成了最困難的一步,“老師,這么卷防護服對嗎?”護士對每個可能污染的細節進行糾正,一個下午,我們四人一遍遍練習,終于可以熟練穿脫,不被污染。
第一次走進隔離病房
還記得第一次進病房時,雖然之前已經做了很長時間心里準備,但在穿好防護服拉開緩沖間大門的一剎那,心里還是有些波動。當我推開第一扇病房門時,第一感覺就是夾雜著病毒的空氣撲面而來,一時間有些不敢喘氣,可在本來就不通暢的呼吸環境下,呼吸變得更加急促。
我在心里告訴自己,我的防護做得很到位,正常呼吸,沒問題!脫防護服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小狀況,防護服的膠帶太黏,我很著急,差點將防護服撕破,好在有驚無險。出了緩沖間,感覺自己前胸后背陣陣涼意,這才意識早已汗流浹背。
經過了幾天時間,我們逐漸適應和熟悉了新工作的節奏,個人防護也做得更加熟練到位。“保護好自己,才能救別人”,簡單而樸實的一句話里面,包涵著對醫務人員的關愛,更體現出對病人的責任。
在北京天壇醫院,提起王宇醫生,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好大夫”,是患者對他的評價,他會為患者疾病的好轉而高興,也會為患者病情的惡化而沮喪;“宇哥”,是同事平時對這個工作認真、辦事靠譜的好兄弟的稱呼;“大男孩”,是工作之外他留給大家的印象,唱歌、運動樣樣少不了他的身影。
疫情來臨,大家更看到了王宇的另一面: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2020年新年伊始,北京各醫院抽調人員組建支援武漢醫療隊,王宇二話沒說主動報名。考慮新冠肺炎主要是內科疾病,神經外科出身的王宇作為醫院第二梯隊成員待命。
當時正是疫情吃緊的時刻,加上王宇的女兒年齡還小,支援一線可謂困難重重。面對朋友好心的“提醒”,王宇說:“我年輕、抵抗力強,閨女還有她媽陪著呢,沒事。”
待命期間,和他一起買午餐的同事突然發現,他經常一個人買兩份飯菜,獨自提著去住院部,下午快上班的時候才回科里。直到有一天王宇跟科主任請假,大家才知道,王宇的母親正在住院治療。中午照顧母親,下午回來工作,王宇說:“母親需要兒子,患者也需要醫生。”
3月17日下午,王宇接到緊急通知,次日清晨出發支援北京地壇醫院。
第一次參與一線疫情防控工作,王宇認真聽取北京地壇醫院的同行介紹防護要點、抗疫經驗,練習穿脫防護用品,熟悉環境和各項規章制度,仔細查閱病房患者資料,在最短時間內將每個患者的情況牢記于心。
到達北京地壇醫院的第二天早晨,王宇主動請纓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護用品,床旁查體一圈下來,內穿衣里早已被汗水浸透。王宇說:“我們每天在患者的床旁,就是給患者最大的希望,看著患者一個又一個康復出院,就是在一線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他是醫生、是黨員,是兒子、也是父親,他更是這場無聲的戰役中沖鋒在前的千萬人中普通的一員。
(內容來源:國際部綜合二病區 王宇)
上一篇: “小湯山”清零,他們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