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17年后,再見“小湯山精神”
截至3月18日,北京天壇醫院共向北京小湯山醫院派駐29名醫務人員,參與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病例及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工作。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隊伍,像17年前的前輩一樣,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年輕人是時候站出來了”
3月15日清晨,16名醫務人員在北京天壇醫院集結,馳援小湯山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徐燕玲,護理部及相關科室主任、護士長等為醫療隊員們送行。
“現在我們年輕一代是時候站出來了。”“95后”護士彭靜雯堅定地說,“知道組隊的消息,就是一門心思想去,給護士長發信息報名時有點緊張,手有點抖,知道被選中后,反而平靜了。”
確定出發時間后,彭靜雯考慮再三,還是向父母“坦白”了,沒想到父母全力支持,唯一的“要求”是“好好休息,多吃點,不許減肥”。
“17年前抗擊SARS疫情的時候我十三歲,看到了病毒的無情,更看到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這是我成為一名白衣戰士的動力。”第一批派駐小湯山醫院的重癥醫學科護理組組長賈珍禮說,“現在,該我們來保護這座城市了。”
據介紹,從2月17日第一批3名護士前往小湯山醫院開始,截至3月18日,北京天壇醫院先后派遣4批29名醫務人員前往小湯山醫院抗擊疫情一線。這29名醫務人員中,包括來自急診、呼吸、神內、重癥、感染、消化、外科、心內等多學科的26名護理人員,以及來自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專業醫師2名、臨床醫學檢驗專業技師1名。
他們平均年齡30歲,全部為臨床醫務人員優中選優的年輕骨干。行前,他們用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朝氣向醫院領導報告:“我們一定嚴防死守,堅決完成任務!”
抵達住地,隊員們還沒有來得及安頓好行李,就立即趕往會場參加防控培訓考核,進入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態。
“國有戰,召必至,戰必勝!”
“放射科的王志平跟科主任真是‘軟磨硬泡’,最后‘如愿以償’。”北京天壇醫院醫務處副處長王曉巖說。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已經有10年重癥監護室工作經驗的賈珍禮早早就打包好了行李,隨時準備奔赴一線。他說:“我是最合適的人選,沖鋒陷陣義不容辭。”
“我愛運動,我身體好,我年輕,我是黨員。”來自急診科的護士彭丙欣,給了護士長一連串理由,“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和我的戰友一定平安歸來。”
“時間緊、任務重,但報名通知下達時,沒有一個人猶豫,幾乎是所有人都強烈要求前往戰場。”北京天壇醫院護理部主任蔡衛新說,短短幾個小時,名額“爆滿”,護理部反復斟酌報名人員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才最終確定名單。
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北京天壇醫院在精心選拔出征人員的同時,對每一位隊員進行系統的綜合培訓,包括新冠肺炎防控知識、隔離病區工作流程等內容,同時,每一位隊員都到感染科、急診、發熱門診的抗擊疫情核心科室進行輪轉,熟悉工作流程和防護流程,增強防護意識、具備防護能力。在出發前,每一位隊員都經過嚴格的考核,只有綜合考核合格,才能進入備選隊伍。
同時,還專門邀請參加過抗擊SARS疫情的護士長用親身經歷指導醫護人員們正確面對疫情、正確面對工作。“若有戰,召必至,戰必勝!”在留言簿上,一位隊員工整地寫道。
天壇人再現“小湯山速度”
17年前,4000名工人用7個晝夜建成北京小湯山醫院非典病房,“小湯山速度”震驚世界。17年后,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1.5萬余名建設者連續戰斗53個晝夜,完成8.2萬余平方米的新建、改造工程。
“這里就是戰場。我們14日來的時候還是空空的病房,‘戰斗’一天多,16日第一批病房就開始陸續接收病人。”先期派駐小湯山醫院的隊員單靜說。
“‘小湯山速度’激勵著我們。”北京天壇醫院派駐小湯山醫院領隊劉曉楠說,為了按時完成病房建設、接收患者,從到達小湯山醫院的那一刻起,全部醫療隊員就進入分秒必爭的戰斗狀態。
“剛到病區的時候,只有我和4名護士到位,病房內基本還是空的。”劉曉楠說,“參與創建天壇醫院特需門診、體檢科的經驗派上了用場。”她帶著4名護士迅速理清頭緒,領設備、調試設備、整理物資……同樣僅用一天多,病房已經具備接收患者條件。
“第一天忙活到晚上11點多,第二天早上5點多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劉曉楠說,為了接收患者更加從容,所有的時間都要“搶”。17日晚9點多,搶在休息前,劉曉楠給部分天壇醫院的醫療隊員開了個組會,強調工作和安全防護的細節;會后回到住地,隊員們按照防范傳染病的標準,給自己的房間規劃“三區兩線”。
“想跟大家說的話特別多,但是看著大家疲憊的樣子又實在舍不得占用休息時間。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說一些,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劉曉楠說,只要有空閑,她就會在微信群里給大家發信息,“保證安全,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同事和患者負責”。
在小湯山醫院,戰斗的精神鼓舞著所有人。“我們病區有一位歲數挺大的衛生員,有一天他跟另一位衛生員說:‘看看這些小護士多棒,一點都不害怕,看著她們我也不害怕了。’”劉曉楠說。
北京天壇醫院宣傳中心出品
上一篇: 支援一線,“天壇人”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