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2019天壇國際癲癇會議召開 中外專家共議癲癇診療新進展
中國抗癲癇協會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共同主辦的2019天壇國際癲癇會議于2019年8月24-25日在北京亮馬河大廈召開。近40位國內外癲癇領域權威專家在會上展示國內外癲癇領域最新診療進展,解讀最新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分享臨床典型及疑難病例。
本次會議旨在提高神經科醫師對癲癇疾病的認識與診療水平,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會議開幕式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主持,大會主席、北京天壇醫院教授王群,中國抗癲癇協會秘書長張慧,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分別致辭。大會邀請到哈佛大學教授Andrew Cole、紐約大學教授Jacqueline French、瑞典哥德堡大學教授Elinor Ben-Menachem、華盛頓大學教授Edward Hogan和Michael Wong、芝加哥大學教授James Tao、北京大學教授秦炯和劉曉燕、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欒國明和王玉平、四川大學教授周東、重慶醫科大學教授王學峰、復旦大學教授王藝等近40位國內外癲癇領域權威專家進行授課。
24日大會主會場主要聚焦目前癲癇領域的指南前沿及研究熱點。Jacqueline French以AES/AAN指南更新為出發點,分享對于新發癲癇患者的新型抗癲癇藥物治療選擇;Elinor Ben-Menachem對于手術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的診療策略提出了新觀點;欒國明介紹位于腦功能區的局灶性癲癇的精準定位和治療策略;秦炯結合近年來的研究進展對癲癇的病因學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周東則介紹癲癇共病腦網絡方面的研究進展;王藝分享關于癲癇表型組學的新研究成果和進展。
第一分會場主要聚焦癲癇及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內科治療以及小兒癲癇的診療。Michael Wong從臨床現象切入,結合動物試驗的現象逐步深入的探討癲癇誘導腦損傷的神經元及突觸機制; Terence O'Brien教授著重介紹抗癲癇發生藥物的研發這一癲癇藥物治療的新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未來的機遇和挑戰;王群、王小珊、李志梅三位教授聚焦自身免疫性癲癇,分別從病因學、臨床特點、電生理及影像學特征等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楊志仙教授從早期兒童肌陣攣的病例出發,提出對于以肌陣攣為表現的小兒癲癇分類、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新思考;廖建湘教授向大家詳細解讀了生酮飲食療法的中國專家共識;劉永紅、李天富和陳倩三位教授著眼于VNS治療,深入探討了VNS在藥物難治性癲癇、腦炎后頑固性癲癇以及兒童癲癇綜合征等疾病中的應用,并結合相關病例進行解讀。
第二分會場的學術內容主要圍繞癲癇的網絡機制、術前評估及定位以及外科治療手段等方面展開。在癲癇的術前評估方面,Edward Hogan教授結合具體的病例研究探討SPECT在癲癇術前定位中的應用價值并探討了與EEG特征的相關性;楊小楓教授介紹了神經影像結合腦電高頻振蕩的多模態分析手段定位致癇區;王爽教授系統介紹致癇區顱內EEG標志物;遇濤教授介紹了癲癇術前評估中語言功能區的定位;蔡立新教授具體到兒童皮層發育不良患者的術前評估,對其遺傳學病因進行了探討。在外科治療方面,James Tao和梁樹立教授從適應癥、療效結局、不良反應及應用前景等多方面分別對目前備受關注的MRI引導下激光熱消融治療以及射頻毀損治療這兩種微創外科治療手段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張凱教授和陳述花教授分別著眼于眶額回癲癇和枕葉癲癇,對其臨床表現、網絡機制和治療進行了討論;關宇光教授分析外傷后腦軟化灶相關癲癇外科治療的預后。
25日上午主會場主要聚焦于癲癇診療的挑戰性問題,分別從電生理以及臨床出發,為癲癇的診療提供一些思路。Andrew Cole從癲癇的定義入手,佐以實際病例,探討EEG在癲癇疾病中的應用與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癲癇發作期時EEG的診斷意義。王玉平從夜間陣發性微覺醒、夜間發作性情緒事件以及夜間突發性自主神經癥狀等維度出發,探討睡眠期相關發作性運動行為障礙診斷策略;劉曉燕就睡眠相關過度運動性癲癇的診療疑問及相關進展作精彩分享;王學峰教授主要以難治性癲癇的定義、癲癇持續狀態的病因、病理生理機制及抗癲癇持續狀態的藥物選擇為主要分享點,結合具體臨床病例,闡述癲癇持續狀態的研究進展;吳建平教授從三個層面闡釋離子通道在癲癇中的機制,主要涉及包括神經元以及突觸傳遞、GLU和GABA受體致癇突變等方面的內容,最后吳建平分享了KCNT基因可能對癲癇帶來的潛在治療效果。林衛紅教授從難治性癲癇的定義變遷、成因與發病機制、應對策略三個部分作精彩分享;朱遂強教授依次闡述老年癲癇的臨床特征、診斷與鑒別診斷、老年癲癇的治療,并就最新的國際指南的推薦治療作分享;江文教授就女性癲癇患者的計劃妊娠與非計劃妊娠這一話題作報告,結合分析NEAD等研究,以孕前教育—計劃妊娠—改變預后為主線,綜合分析AEDs劑量對計劃懷孕癲癇女性及非計劃懷孕癲癇女性的影響;劉學伍教授以癲癇精準醫療案例為入手點,對經典線粒體病的臨床、肌肉病理、影像學特征、治療以及抗癲癇藥物的選擇進行系統講解。
25日下午的會議內容分為兩部分,前半場主要聚焦于癲癇機制的認識與臨床治療,下半場則是癲癇的病例分享環節。作為癲癇疾病中臨床表現千變萬化的顳葉癲癇,邵曉秋教授對其進行深層次解讀與再認識,避開診斷誤區;在癲癇臨床方面,丁晶教授主要對癲癇共患認知障礙的臨床特點及機制研究作講解,韓雄教授主要對癲癇治療決策與臨床實踐進行分享;王玉教授分享非癲癇性發作性疾病及其相關抗癲癇藥物得治療;王湘慶教授就強直-陣攣與腦干的微妙關系這一話題也作了精彩分享。下午的后半場為病例分享環節,旨在以基礎科研加臨床病例的形式,使與會的臨床工作者更深入得認識癲癇,張瑋教授、王夢陽教授、劉慶祝教授、張禮萍教授、崔韜教授以及王海祥教授分別分享了臨床中的或經典病例、或疑難病例、或少見病例,深入簡出的解析癲癇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與青年或基層醫師共同探討癲癇診療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本次會議為期兩天,為癲癇專業青年醫師和學者提供學習與成長的學術平臺,為國際間的溝通與交流搭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