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一個神外醫生的援疆日記
按照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工作要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鑫同志作為北京市第九批第三期援疆醫生啟程赴疆工作已經一個多月。
從初來乍到的陌生,到接診第一位患者、成功完成第一臺手術,李鑫同志對于援疆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觸和感悟,讓我們跟隨他的日記,了解這位援疆醫生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感。
3月1日 出發
初春3月,京城還籠罩在微微的寒意中。從接到為期一年的援疆任務那一天,似乎就與遙遠的新疆和田產生了微妙的聯系。出發的日子終于來了,盡管心里早有準備,但是還是有些小激動。
6點在機場準時集合,凌晨4點我就沒有了困意。家人把我送到機場時,院里和科里的領導都已經來到機場——這么“豪華”的送行隊伍,真是讓人“受寵若驚”。
“到了和田安心工作,組織是你的堅實后盾。我們等著你平安歸來。”院黨委副書記肖淑萍,神經外科主任王碩、黨總支書記賈旺反復叮囑,心里有股子勁兒。
醫療隊一共有52人,作為臨時召集人,我匆匆告別家人,又“殘忍”地把所有成員從家人朋友身邊“拽”到一起,市衛生健康委領導簡短的動員后,我們集中登機。
看著窗外熟悉的城市越來越遠,心里小小地傷感了一下,不過很快被其他隊員們感染,和田,我們來了!
3月4日 第一臺手術就碰上了個“硬茬子”
走進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的第一件事,我按照現在天壇醫院的規范,對手術室布置進行調整,取消托盤、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器械車布局,讓器械護士更靠近術者,提高效率、減輕護士的疲勞。
沒想到,入疆后第一臺手術就是一個難度頗高的“硬茬子”。
患者38歲,維吾爾族男性,主訴頭痛、嗅覺減退,核磁顯示前顱窩底偏左側巨大腦膜瘤,伴有左側額葉大面積水腫,同側腦室被腫瘤壓迫已基本消失,伴有對側腦室腦積水,中線明顯偏移,需要盡快進行手術治療。
患者是個貧困戶,經濟狀況不具備轉院到烏魯木齊或北京治療的條件。患者和家屬期待地看著我們這些剛剛從北京來的醫生,心里那股勁兒又冒了出來——我們來和田的目的不就是為當地群眾減輕病痛嗎 ?
“天壇標準”的術前準備、開顱、切除,看著顯微鏡里的畫面,立即心如止水。手起刀落,腫瘤一絲一毫地與正常腦組織剝離,3個小時手術完成。患者術中出血不多,術后恢復順利,頭痛緩解,沒有任何新發神經功能缺失,復查CT核磁顯示腫瘤切除滿意,周圍腦組織沒有挫傷出血,第一戰贏了!
3月8日 婦女節,下鄉義診
今天是3.8國際婦女節,醫院臨床黨支部組織下鄉義診。我們來到洛浦縣布亞鄉的一個村委會里,早晨天氣挺冷的,村里的鄉親們早早的到這里就集合到這來了。
村委會主席聲音非常洪亮,大聲介紹著我們,村民們看著我們的眼神也帶著期望。
由于氣候、貧困等原因,這里不少村民患有肺病或婦科病。雖然互相沒有交流,但我們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多看病人、多發藥。
聽不懂當地的語言,但我能感受到村民們高興的心情。心里挺不是滋味,不過光感慨沒用,從自己做起吧,做好本職工作,盡可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3月10日 又是兩場“硬仗”
今天從墨玉縣和洛浦縣分別來了兩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中一位基底節巨大血腫,患者已經昏迷,血壓260/130mmhg,如果不抓緊手術,會很快會腦疝死亡。
反復交代病情后,家屬決定搏一把。我們迅速完善術前檢查和準備,但意想不到的是,醫院手術間比較少且條件有限,需要等手術臺空出來才能進行下一臺。經過焦急地的等待,手術臺有了,我們按部就班穩扎穩打,到凌晨2點,兩臺手術終于全部順利完成。
工作一段時間發現,這里的患者以急診為主,外傷和高血壓腦出血很多,經常是一晚上收好幾個,值班醫師很辛苦。我想我已經融入這里的生活了。
3月20日 見識到了“沙塵暴”
和田臨近沙漠,終年干旱無雨,所以這里的沙塵暴很有名。據科里阿主任說,每年的植樹節準時會出現沙塵暴。每天早晨都要在窗邊看看,像是在擔心它的到來,又像是在期盼著巨大的黑色的風團,像騰云駕霧一樣壯觀。
今天早晨外面像蒙了一層黃紗,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味,沙塵終于來了。路人們似乎很有抵抗力,有些人僅僅戴一般的布口罩,還有好多人根本不戴口罩。
到了下午,氣象軟件上顯示pm10達到7180,這在北京是無法想象的,可是阿主任卻說這種只能叫浮塵,比沙塵暴差遠了,評分的話10分,也就到5分。怪不得這里的肺病患者比較多。
這樣的天氣持續了10多天才恢復到中度污染,我的眼睛也開始過敏了,挺難受的。
這里常年干旱,日照充足,所以家家門前都有葡萄架,據說北京援疆干部里有好多是農學專家,專門指導當地的農業發展,灌溉栽培嫁接,在這里真是有用武之地呀!想象著每年的7-10月水果成熟的季節,心理還是挺期待的。
3月30日 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
經過近10天的沙塵天氣,我們迎來了一個中度污染,算不上風和日麗但不錯的天氣,今天黨支部組織我們到墨玉縣47團參觀學習。
20多人坐在車里,說說笑笑,想象著英雄部隊的模樣樣子,想象著沙漠的壯美。走進紀念館,重溫英雄部隊的歷史:這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前身是王震將軍的1野2軍15團,1949年12月,1500多人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他們沒有先進的探險裝備,甚至沒有像樣的棉衣,每人僅一壺水,還要攜帶笨重的武器,走到最后靠喝馬血喝尿,憑著解放軍頑強的精神解放和田。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人民政權,英雄的部隊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建設和田,一輩輩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這荒原沙漠,他們踐行著自己的誓言,為了人民的安寧祖國的強大,寧愿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在紀念碑前重溫莊嚴的入黨誓詞,每一句話都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激勵著我們珍惜美好生活,沿著英雄們的足跡勇敢前進!
沙漠是神秘的,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沙漠的壯美,印象中沙漠是寸草不生的,但成片的棗樹還有野生的駱駝刺生長在沙漠邊緣,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據說駱駝刺的根很深很深,一直長到地下有水的地方,自己頑強地生長,不需要澆水施肥。建設和田的英雄們多像那駱駝刺,任憑條件惡劣,我自頑強生長,默默地創造著奇跡,默默地為我們的祖國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4月1日 一點感悟
在和田做了幾例腫瘤手術,都是腫瘤長到非常大的時候才來就診。由于貧困和疾病知識的匱乏,很多人并不能及時發現疾病,導致病情進展到不得不治療的時候才來求醫。
這種現狀給我們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盡可能地在早期多發現疾病、及時合理治療,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高疾病診斷、治療的能力和水平,盡可能地為患者解除或者減輕痛苦。
針對醫院醫生的需要以及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幾次講課討論,受到當地醫生的好評。
援疆一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作為光榮的援疆醫療隊中的一員,我感覺到了肩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