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堂
懷念我的導師王忠誠院士
懷念我的導師王忠誠院士
9月30日是中秋節,理應是每一個華人家庭享受團聚的喜悅、溫馨和諧的時光,是沉浸在歡樂海洋中的日子。然而,十六時零八分,我們神經外科大家庭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王忠誠院士離我們而去,信息到每一名成員,空氣為之凝固。
作為王忠誠院士的一名博士,我,心情沉痛之心緒緩緩流淌回博士面試時第一次直面老師的場景。事因是課題,目標是研究所二樓老師的辦公室。和同學一起拾級而上,努力沉淀一下自己緊張的情緒,眼前卻是已在多種場合熟悉了的音容笑貌,高高的身影、白白的頭發、緩緩的言語。惴惴地敲敲門,得到回應后,推開虛掩的門我們應聲而入,步入里間,老師已坐著靠背椅靜候我們。由于脊柱痼疾的原因,老師只是雙手撐著扶手,象征性的身體前傾以示問候。“坐”,幾十年未改的濃重山東鄉音一露無疑。向老師簡單通報個人簡歷后,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聆聽老師的教誨。
“你們要做好臨床工作,要向病人學習,爭取治好每一個病人……將來你們一輩子干臨床,有的是時間去學習手術,現在一定要做一些基礎研究工作,通過做基礎科研培養科學思維,將來在臨床一定有用……”臨床過硬是我們每一位神經外科醫生能造福病人之根本,科學思維又是我們發展事業之源泉。早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就已耳聞王忠誠院士對臨床工作的重視程度,視手術質量和臨床治療效果為生命,日積月累,造就了神經外科界的天壇品牌。老師常將“做好臨床工作”掛在嘴邊也就很好理解了。我們之前的好幾屆博士師兄,幾乎都是將神經解剖的顯微解剖學研究作為博士課題,除入手較容易之外,更主要的是對臨床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此刻看著老師慈祥而平靜的面容,頓悟出他給我們指出了課題的方向,讓我們感受到一名中國杰出的神經外科專家和醫學教育家的風范,以及他高瞻遠矚的發展目光。
“……腦干腫瘤啊,以前沒人做,是禁區,誰都不敢碰……有些病人,腫瘤把腦干壓成了一薄片,做完手術,癥狀反而改善了,這說明腦干是有可塑性的,神經是有可塑性的,要好好研究……”聽著老師略顯木訥的言語,仿佛看到作為中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忠誠院士,他在神經外科領域辛勤耕耘的身影。數十載冬去春來,老師的功績已枚不勝舉,但是與生俱來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的科學作風、敏銳而深邃的科學洞察力,使得老師的鉆研思維永不停止,奉獻和收獲也就成了必然。言語的平淡、舉止的低調,透射出的卻是一種滿滿的心情。
“……天壇神經外科是一座金礦,你們要好好去挖掘,還有很多事情要你們去做……”這里是一位智者給我們構建的神經外科殿堂,他身先士卒為我們樹立榜樣、指明方向,贈與我們財富,期望我們不斷開拓進取;他給我們年輕神經外科醫生吹響前進的號角,給予我們前進的無限動力。這會永遠回響在我的腦海,激蕩在我的人生里。
那次的見面,讓我領略到老師話語中永遠的主題,發展神經外科事業和為病人服務,這一直指引我踏踏實實工作,努力做好份內的每一件事情,也算是為神經外科作出小小的貢獻。
因為擔心影響老師的身體,加之自己又沒有值得稱道的東西,不曾敢打擾老師。直到2005年的年初,博士論文初稿完成之后,才又一次近距離接觸老師。老地方,但此時老師已有些老態了。我將我的“白皮”論文稿遞放在桌上,他從靠背椅中稍稍坐直身子,抬手拾起桌上眼鏡,用手和眼睛粗略地審核了一下我的工作,然后放下文稿轉過身,眼光中略顯贊許,開始詢問起課題的一些具體事宜以及我畢業后的志向。靜靜地聽過匯報后,又很簡單地說了幾句,“要繼續努力工作,工作要如履薄冰;好好干,好的年輕人會有機會的。”幾天之后才得到論文審核通過的消息。
后來,主要在9月10日教師節和12月20日老師生日的時候和老師相聚。老師簡短的片言只語之后就是抿著嘴,正襟危坐,透著慈祥的微笑,那時我們將老師當做道具一樣擺布,一個一個與他合影。那是我們神經外科快樂的大家庭重要的一部分。
思緒綿綿流長,仰望長空,仿佛看到老師鶴發飄逸,乘鶴仙去。
10月4日五朝的那天,我攜著兒子一起走進設在神經外科研究所二樓報告廳王忠誠院士的靈堂。再次瀏覽和重溫老師的照片和生平事跡。當看到老師在洮南撫摸獅像的照片的時候,耳邊響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和老師投筆從戎的英姿。在洮南工作和生活過兩個月的我,又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跟隨老師一起奮斗在那片土地的手術臺旁。
兒子在我身邊,一起走進靈堂吊唁,瞻仰綠葉鮮花簇擁中的老師,心情沉重又難以想象的平靜。吊唁完畢之后,攥著兒子的小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方方,知道王忠誠院士是誰嗎?”“是老爸的老師”“是的,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國人,你呀記住他……”
細細梳理心緒,看著一棵棵青松,那就是老師精神的化身,永遠翠綠、永遠扎根在天壇醫院。仰頭極目天宇,視線模糊,看到老師不朽的靈魂如淡淡的云霧般縈繞在天壇的上空,永佑我天壇……
2012年的中秋,注定是要讓每一位我們大家庭里的人永遠銘記在心中的。(神經外科中心 萬偉慶)
上一篇: 追思王忠誠院士,多想幾個為什么
下一篇: 王忠誠院士對年輕醫師成長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