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緬懷王忠誠院士】院黨委舉辦青年學生緬懷王忠誠院士追思會
院黨委舉辦青年學生緬懷王忠誠院士追思會
為了深切悼念王忠誠院士,緬懷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按照院黨委書記宋茂民的部署,10月5日,黨辦和宣傳中心聯袂舉辦青年學生緬懷王忠誠院士追思會。院所青年學生代表、北京神經外科學院的學員代表一同深情地緬懷王忠誠院士的豐功偉績,紛紛表示要繼承王忠誠院士的遺志,化悲痛為力量,以王忠誠院士為榜樣,努力學習,為發展祖國的醫學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會議由黨辦主任吳縵莉主持。
神經外科碩士研究生閆浩說:敬愛的王忠誠院士的大家風范深深地激勵著我們。在天壇醫院,能深切感受到他老人家傾注畢生心血鑄就的神經外科團隊,大家每天兢兢業業的工作,都是希望能繼續發展神經外科事業。雖然王忠誠院士的離去,在每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的心中都留下深深的遺憾,但是王忠誠院士的精神永遠扎根于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甚至是全國神經外科事業之中。真想再次聆聽他老人家講講腦干腫瘤,真想繼續追隨他向更高的神經外科巔峰攀登,但現在只能靠著點點回憶,打開書本,去思索那些未完成的神經外科難題“禁區”。王忠誠院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擔負起發展神經外科的重擔,將忠誠精神發揚光大,為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經外科學院學員洪禮傳說:作為北京神經外科學院的一名5年制學員,深知王院士在晚年為學院作出的努力和奉獻。作為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我深深地感恩于王院士為發展神經外科創建了一個優秀的學習及培訓平臺。經歷了8年的風風雨雨后,年輕的學院堅強地成長著,伴隨著學院的發展,我作為年輕一輩在神經外科的學習殿堂里(北京天壇醫院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不斷地吸吮著全國神經外科的精華。在未來,我將學以致用,為提升地方神經外科水平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神經外科研究生劉煥光說:或許每個偉大的人物都有一段傳奇的人生,一段傳奇的人生必定承載著一個偉大的事業。回顧王忠誠院士的一生,從抗美援朝立志開創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到同仁醫院神經外科、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經外科學院的成立,無不浸透著王院士的心血;從中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專著,到神經可重塑理論,正常灌注壓突破理論,脊髓缺血適應理論,無不滿載著王院士的智慧;從中國近當代顯微神經外科,到專業細分,勇闖腦干禁區,神經內鏡、功能神外、介入放療、醫學工程學等,無不呈現著王院士的高瞻遠矚。可以說王院士的這一段傳奇的人生都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神經外科事業之,無怨無悔。 一個偉大的醫學家必定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巨匠,正如王院士的名字一樣,于國與民,惟忠與誠,光耀青史,砥礪后學。王院士曾經說過:我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醫生,回想半個世紀以來,我所做的工作很少很少,而黨和人民給我的榮譽卻很多很多。我的來日不多,惟一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再為祖國、為人民、為神經外科事業多解決幾個難題。樸實簡短的話語,無不體現出高尚的醫德情操。一代巨擎已逝,留給我們悲痛,也留給我們巨大的財富,吾輩應秉承院士遺志,繼往開來,畢生精力致力于發展我們所熱愛的神經外科事業,薪火相傳,矢志不渝。
神經外科研究生孫鵬說:今天參加王忠誠院士的追思會,聽了同學們的發言后,對他老人家的事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王院士的敬佩之情也愈加深刻。我們作為青年醫學生,以后的神經外科醫生,要繼承王院士的遺志,堅決履行醫生的誓言,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將王忠誠院士開創的神經外科發揚光大,造福百姓。
神經外科研究所的研究生周益強說:我十分慶幸有機會到這里學習,短短一年的時間,雖然沒有與王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是每天能看到他堅持上下班。當我隔著玻璃窗看到他步履蹣跚的背影時,我感受到了一位耄耋老人,對于神經外科事業的熱愛!王院士不僅精于手術,為患者解除病痛,在神經外科的科研領域更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神經外科研究所引進了許多先進的實驗設備,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王院士的很多博士、博士后都是在他的指引下出國深造,回國后在研究所成立神經外科分支領域的研究中心,我的導師就是專門從事腦腫瘤基因治療研究的。從王院士身上我學到了這一生追求的東西,不在于官做得有多大,不在于錢掙得有多少,而在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為別人、為社會留下了多少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這才是我們年輕一代最值得追求的!
追思會后,同學們紛紛到醫院為王忠誠院士開設的網上紀念館獻花、留言祭奠。(宣傳中心 朱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