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不開顱也能治療功能區膠質瘤 北京天壇醫院完成首例術中磁共振引導下激光間質熱療(LITT)治療功能區膠質瘤手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江濤、周大彪團隊日前完成國內首例術中磁共振引導下激光間質熱療(LITT)治療功能區膠質瘤手術。這種手術相比傳統開顱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且并發癥較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今年32歲的王先生在2018年因為癲癇發作,發現右側額頂葉占位病變,因為腫瘤累及運動功能區,當地醫院進行了腫瘤部分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為彌漫型星形細胞瘤(WHOII級,IDH突變型)。手術后,患者出現左下肢活動受限,偶有癲癇發作。2022年10月開始,王先生癲癇發作情況有所加重,在當地檢查發現腫瘤復發,今年,他來到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就診。
“我們對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和討論。”神經外科學中心腫瘤四病區主任周大彪說,考慮到患者的膠質瘤殘留體積較大且伴有復發,導致癥狀性癲癇,建議患者積極治療。但王先生對二次開顱手術可能導致的各種創傷,以及能否徹底切除腫瘤、能否保護運動功能等有很大顧慮,專家們經過綜合判斷,建議他接受一種新型的神經外科腫瘤微創治療技術——磁共振引導下激光間質熱療(LITT)。
“這種技術簡單說是使用具有精確制導能力的神經導航系統,將毫米級的光纖‘送’到腫瘤里,利用磁共振實時精準控制溫度,對腫瘤進行激光消融。”周大彪說,應用這種技術,既可以避免開顱手術創傷過大且腫瘤無法完全切除、切除過程中可能影響大腦功能區等問題,經過與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患者決定采用這種治療方案。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醫療團隊和工程技術人員團隊一起,為王先生進行了充分的術前準備,通過任務態功能磁共振(t-fMRI)和纖維束成像(DTI)技術確定運動區和神經傳導束的位置及與腫瘤的毗鄰關系,反復討論確定神經導航計劃、不同劑量的雙光纖消融,以及激光光纖置入路徑和治療靶點等。
手術當天,在醫院的復合手術間,醫療團隊通過神經導航精準定位后,通過顱骨上毫米級的小孔,按照計劃路徑將光纖準確置入腫瘤內部,在磁共振實時成像的監測下,按照計劃對腫瘤進行消融,手術全過程不到2小時。
“在手術中,磁共振成像實時監測可以讓我們實時觀看消融效果,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整,既滿足安全性,又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手術時間比傳統的開顱手術縮短了至少一半。”周大彪說。手術后,王先生很快清醒,自述原本活動受限的左下肢比手術前輕松許多;大約8小時后CT檢查未見顱內出血等情況;術后第三天,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主任江濤和醫療團隊一起專門查看王先生情況,發現他左下肢遠端肌力恢復良好,預示神經功能恢復的可能性很大,江濤建議密切隨訪觀察遠期效果,患者頭部微小傷口無縫合線、愈合良好,無顱內感染表現;手術一周后,王先生復查磁共振后順利出院。
“真沒想到,這次的手術這么‘簡單’,手術的創傷和影響遠遠小于第一次的開顱手術。”離開醫院前,王先生握著醫護人員的手,連聲道謝。
據了解,由于術中磁共振引導下激光間質熱療(LITT)技術的種種優勢,目前國際神經外科領域正在廣泛探索這種技術的臨床應用,此前已經有這種技術在治療癲癇等疾病的成功應用,將這種技術成功應用于大腦功能區復發膠質瘤,目前在國內還是首例。未來隨著技術完善和相關治療理論的開展,LITT技術會使更多患者受益。
上一篇: 多學科聯合診治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
下一篇: 高國一團隊:急性意識障礙促醒治療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