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五加六加二”: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的天壇探索
國家衛生健康委9月28日召開第21場“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機構加強能力建設服務百姓健康有關情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管仲軍在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天壇醫院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及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情況。
新聞發布會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主持。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季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民醫院院長董永凱參加發布會。
問:2018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請問醫療機構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到醫院治理各環節,提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們有哪些做法?
管仲軍:
貫徹落實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歸根到底是充分發揮“黨委集體領導”和“班子成員分工負責”的整體合力。為了更好發揮這個“合力”,我們堅持黨委領導,發揮醫院管理經營集體領導決策力;院長負責,提高管理經營醫院的執行力;專家治學、民主管理,增強學術影響力和凝聚力;紀委監督、社會支持,形成監督力和向心力。我們醫院也探索界定了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的內涵和責任界限,圍繞醫院新階段的功能和使命,建立了與醫院功能定位、規劃目標相匹配、與現代醫院管理相適應的決策、執行、民主管理與監督等制度體系,完善了黨委發揮領導作用的制度機制和運行規則。同時強化醫院黨委領導班子的建設,強化醫院黨務職能部門的建設,強化醫院黨的組織體系的建設,強化黨務干部隊伍的建設,強化專兼職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強化學科、亞專科核心組建設以及作用的發揮,同時重點推進以整風精神嚴格黨內生活,重點推進“黨建引領”作用發揮,通過這么一些黨的建設工作的實際舉措來推動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同時,醫院黨委下大力氣抓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用黨建引領構建新階段的醫院學科發展新格局。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行政化科室劃分,通過優化學科專業的布局和設置,改造內部流程,讓患者少排隊、少跑路。這樣整個醫院的醫療服務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們自己也感覺充分履行了公立醫院履行維護人民健康的功能和使命。
問:我們知道,自2017年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規劃設置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全國一共依托了22家醫院設置了12個國家醫學中心。請問天壇醫院在國家醫學中心的建設方面作了哪些工作,為廣大患者帶來了哪些好處?另外,你們作為國家醫學中心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方面,提升基層醫院服務能力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管仲軍:
我們醫院也承擔著國家醫學中心的建設任務,圍繞著國家醫學中心的功能和使命,我們全力推動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優質醫療資源擴容的兩線作戰。醫院黨委領導組建了工作專班,已經建立了國家醫學中心的相關制度和人才儲備機制。臨床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的建設,在北京已經進入了選地規劃階段,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雖然硬件建設還沒有完成,但是我們的服務已經到了患者的身邊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已經逐步向區域醫療中心的依托醫院派駐了臨床專家。據統計,今年9月份以來,我們派了神經學科專家40多名,我們要求這些專家要在當地工作一周,開設專家門診、手術會診、聯合查房等等,把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送到基層。我們派駐這些專家全是實打實的大專家。這樣的話,能真正地實現神經系統疾病的疑難重癥患者在當地就可以得到治療,盡量少一些患者和家屬往北京跑,這也是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帶給患者最直接的好處。
同時醫學科技創新也是國家醫學中心承擔的重要任務,我們也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力爭用科技創新的成果來解決患者更多的難題,用科技創新的成果來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比如我們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治療產品,不但可以幫助基層的醫生快速、精準地決策,讓患者在當地就能得到“天壇標準”的診斷和治療,同時也通過產品對天壇醫院專家的理念、思路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基層醫生了解相關疾病的最新指南,提升他們對疾病的理解和認識,這也就相當于把天壇醫院一個個專家派到患者的身邊,更好地服務百姓的健康。
近年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黨委著眼“五個維度”,以“六個強化”“兩個重點推進”為抓手,探索黨建與業務、管理工作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公立醫院黨建工作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
牢牢把握“五加六加二” 探索現代醫院管理體系
在北京天壇醫院,每一位黨委領導班子成員除了工作分工外,都還有一份“責任清單”,不但要“管人、管事相結合,管人、用人相結合”,指導、督促、檢查分管職能科室、聯系業務科室履職,更要一桿到底“管業務、管黨建、管意識形態、管黨風廉政、管安全穩定”。
“‘坐在辦公室管理’的模式已經是過去式,現在的領導們更多的時間在科室、在基層。”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管仲軍說,“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分工和責任清單”是醫院黨委探索從“五個維度”發揮領導作用,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一個方面。
管仲軍介紹,這五個維度包括“把方向”,即黨委把握醫院建設的政治方向、發展方向、改革方向,解決“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管大局”,即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解決“統籌發展與安全穩定”的問題;“作決策”,即依法、科學、民主、程序決策,解決“用制度、規則、程序管人、管事,保障干事、成事,發展事業”的問題;“促改革”,切實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解決“破解矛盾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戰略思維力、戰術組織力”的問題;“保落實”,突出黨建引領醫院履行功能使命,解決“改革發展舉措的組織力、凝聚力、推動力”的問題。
從“五個維度”出發,醫院黨委探索建立與醫院功能定位和規劃目標相匹配、與現代醫院管理相適應的決策、執行、民主管理與監督等制度體系,除了“責任清單”,醫院還制定了醫院黨委會、常委會、院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紀委會、職代會等會議的議事范圍、議事規則,探索建立黨委領導,發揮醫院管理經營集體領導決策力;院長負責,提高管理經營醫院的執行力;專家治學、民主管理,凝聚管理經營醫院的學術影響力和凝聚力;紀委監督、社會支持,形成管理經營醫院的監督力和向心力的制度機制。
從“思想認識一致”“發展目標一致”“機構職能融合”出發,醫院黨委通過推進“強化醫院黨委領導班子建設”“強化黨務職能部門建設”“強化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強化專兼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專兼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強化學科、亞專科核心組建設與功能發揮”的“六個強化”,以及“重點推進以整風精神嚴格黨內生活”“重點推進‘黨建引領’作用發揮”的機制建設,克服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管理工作“兩張皮”現象。
2018年,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第一個整體搬遷的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面臨外地患者多、危急重癥患者多,必須萬無一失確保醫療服務、確保患者安全的“大考”。醫院黨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黨支部、黨員沖在最前面,全院上下認真執行黨委決議,強力推動搬遷工作,實現“零信訪投訴、零安全事故、零重大糾紛”,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導和樣板工程。
黨建引領 破解患者就醫難點、痛點
來自內蒙古的吳奶奶今年80歲,因為懷疑心、腦血管都有問題,當地無法確診,到北京天壇醫院看病。“又是神內又是心內,我以為得跑好幾天,沒想到在一個屋里就解決了。”吳奶奶的兒子李先生“誤打誤撞”掛了北京天壇醫院“腦心共患性疾病診療中心”的號,一進診室,來自神內、神外、心內和介入等專業的專家們都等在這里。根據當地檢查的結果,專家們初步判斷吳奶奶除了心臟的問題外,不能排除存在腦梗塞。為了進一步明確疾病情況,專家們為吳奶奶預約了更詳細的檢查。“醫生們開出的檢查是從上到下,心臟到大腦全包括,這下真是方便。”李先生說。
北京天壇醫院醫務處處長王曉巖說,心腦血管同時患病的患者數量龐大,按照傳統的流程,這樣的患者要分別掛心內、神內等不同科室的號,分別就診、檢查,一圈下來想把心臟和腦血管的疾病都看完,需要跑好幾趟。針對這種情況,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推動下,北京天壇醫院打通臨床、醫技11個科室,打造了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腦心共患疾病診療平臺,患者掛一個號同時可以完成神經科、心臟科門診、檢查,不用反復跑醫院,既緩解“掛號難”,又為患者節約了大量就診時間,還能為患者找到最適合、最優的治療方案。
正是得益于扎實推進“黨建帶著業務走”,醫院黨委及時了解患者就醫的難點、痛點,學科發展的瓶頸、掣肘,從而能更加有針對性地狠抓醫療服務品質,推動學科發展新格局的構建。
不僅“腦心同治”平臺,在北京天壇醫院的臨床科室設置中,打破傳統的行政化的科室設置,而是按照“以疾病為中心”、便于治療疾病的原則,根據疾病治療的需要把相關科室劃分到一起,實現“醫生圍著患者轉”。
最近,醫院又搭建了神經系統疑難病會診中心、顱底腦干腫瘤研究中心等MDT平臺,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診療和研究職能。
廣泛拓寬預約渠道和平臺;優化門診候診服務精確到30分鐘;診間預約輔助檢查;開通藥學、護理服務門診,滿足廣大患者需求;知名專家MDT團隊服務,實現院內層級轉診,使疑難重癥患者直接看上“大專家”……在黨建引領下,醫院通過優化學科設置和內部流程再造,讓患者真正實現少排隊、少跑路,醫療服務品質、服務溫度不斷提升。
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 服務百姓健康
曹勇是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腦血管病專家。不久前,他剛剛結束在北京天壇醫院河南醫院為期一周的工作,門診、查房、手術,忙碌而充實。每周都會有像曹勇這樣的北京天壇醫院的專家到當地工作。
北京天壇醫院承擔著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建設任務,目前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雖然硬件尚未竣工,但來自天壇的服務已經“到位”。為了滿足當地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已經向區域醫療中心的依托醫院派駐臨床專家數十人,采取長期派駐、短期輪換、進修學習等途徑,通過開設專家門診、手術會診、聯合查房等方式,把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送上門。選派的專家全是實打實的“大咖”,都是醫院亞專科或者病區副主任、主任醫師,真正實現疑難危重神經系統疾病在當地就可以得到治療。這也是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帶給患者最直接的好處。
據介紹,圍繞國家醫學中心的功能和使命,北京天壇醫院全力推動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兩線作戰”,醫院黨委領導、院長親自抓,已經完成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制度和人才儲備,國家醫學中心臨床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建設進入選地規劃階段;醫院黨委任命4位現職院領導為執行院長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醫學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是國家醫學中心的重要功能。醫院加快科技創新與轉化步伐,力爭用科技創新為患者解決更多的難題,用科技創新成果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拓展。醫院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治療產品,不但可以幫助基層醫生快速精準決策,讓患者得到“天壇標準”的診斷治療,通過“系統”對天壇醫院專家理念、思路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基層醫生了解相關疾病的最新指南,提升對疾病的理解和認識,這就相當于把一個個天壇醫院的專家派到了基層醫生的身邊,真正發揮了“智慧+醫療”的成效。
同時,依托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醫院拓展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措施,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盡量少一些患者和家屬往北京跑,讓患者不出省就近就可以享受到“天壇標準”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