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神經外科腫瘤3病區
科室專業特色
神經腫瘤外科3病區以神經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為特色,年神經內鏡手術量超過1200例,神經內鏡手術病例的種類和手術數量、質量均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神經內鏡技術是微侵襲神經外科核心技術之一,目的是以最小的創傷給予患者最好的療效,手術方式是使用特殊的內鏡器械,通過人體的自然孔隙或者微小創口完成高質量的手術操作。在學科帶頭人張亞卓教授和桂松柏主任的帶領下,團隊致力于神經內鏡技術的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自主技術特色的神經內鏡技術創新團隊,擁有李儲忠、耿素民、趙澎、白吉偉、曹磊、劉春暉、朱海波、李振業等一批中青年骨干專家。同時病房還是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鏡培訓基地所在單位,積極開展垂體腺瘤臨床診療技術和神經內鏡技術的開發、培訓與推廣。
診療范圍
神經外科腫瘤三病區在以下疾病的外科治療領域具有明顯技術優勢。
一、內鏡顱底外科
主要用于顱底中線區域病變的手術治療,治療疾病主要包括垂體瘤、脊索瘤、顱咽管瘤、顱底中線區域腦膜瘤、部分側顱底病變、腦脊液漏以及其他顱內外溝通的顱底腫瘤。具有以下優點:(1)手術視角廣,可顯示手術顯微鏡所無法到達的盲區和死角,可以更好地在直視下分離腫瘤和正常神經組織、血管的界面,從而減少手術創傷,避免腫瘤殘留;(2) 在較深的術野,神經內鏡可以近距離觀察病變,為深部術野提供更好的觀察質量,分辨清晰度優于顯微鏡,可以更好地保護神經組織和血管;(3)充分利用鼻腔自然通道,手術創傷小。
1. 垂體瘤
目前,絕大多數垂體瘤首選內鏡經鼻手術治療。
圖1. A-C 向蝶鞍下方發展的侵襲骨質的垂體腺瘤。A、C 術前、術后軸位T1增強MRI。B術中所見,向側下方磨除被腫瘤侵襲的頸靜脈結節骨質。D-L 廣泛侵襲顱底的垂體腺瘤。D、F術前、術后1年矢狀位T1增強MRI。E 術中骨窗顯露范圍。G 腫瘤切除后正常垂體予以保留。H 腫瘤切除后第三腦室開放。I腫瘤切除后顯露額葉及前交通動脈復合體。K 斜坡后方腫瘤切除后顯露腦干及橋前池。J、L術前、術后1年冠狀位T1增強MRI。1斜坡;2右側視神經管;3視神經管-頸內動脈隱窩;4蝶骨平臺硬膜;5鞍結節硬膜;6 鞍底硬膜;7斜坡硬膜;8 斜坡旁段頸內動脈;9第三腦室;10 垂體柄;11額葉直回;12 前交通動脈復合體;13腦干;14基底動脈;15左側外展神經。黃色箭頭所示為被腫瘤侵襲的頸靜脈結節;無尾黃色箭頭所示為正常垂體。
2. 脊索瘤
目前,絕大多脊索瘤首選內鏡經鼻手術治療。
圖2. A、B手術前增強磁共振,提示復發巨大全斜坡脊索瘤;C、D內鏡經鼻手術后增強磁共振,提示腫瘤全切。
3. 顱咽管瘤
目前,絕大多數顱咽管瘤首選經鼻內鏡手術切除。微創,反應輕微,對視力和內分泌損傷小,患者康復快。
圖3. 六例實性侵襲第三腦室顱咽管瘤手術前、后的增強磁共振影像以及手術中截圖,提示腫瘤全部切除,可以看到第三腦室后壁、室間孔和中腦導水管上口。
4. 鞍結節腦膜瘤
多數鞍結節腦膜瘤適合經鼻內鏡手術切除。
圖4. A、B手術前增強磁共振;C 手術中截圖,提示腫瘤全部切除,可以看到垂體柄、視交叉和大腦前動脈;D、E內鏡經鼻手術后磁共振,提示腫瘤全切。
二、內鏡腦室腦池外科
目前內鏡腦室腦池外科主要用于腦積水、顱內囊腫、腦室內腫瘤以及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治療。具有以下優點:(1)以微小的切口和顱骨鉆孔治療大腦中心部位的腦室和腦池疾病,創傷遠遠小于傳統開顱手術;(2) 在大腦深處,依靠內鏡的高分辨力,可以獲得清晰放大的手術視野,使得手術更精細;(3)安全、可靠,病人恢復快。(4)避免了分流手術的諸多并發癥。
1.腦積水(首選神經內鏡手術治療)
圖5. A手術前磁共振圖像;B 手術中截圖,內鏡下可見室間孔周圍結構;C、D 三腦室底部及造瘺(瘺口下方可見基底動脈)
2. 側裂囊腫(首選神經內鏡手術治療)
圖6. A手術前磁共振圖像;B 圖示頭皮切口;C 手術中截圖,內鏡下可見囊腫和基底池之間有3個可供選擇的造瘺部位:動眼神經和小腦幕緣之間;動眼神經和頸內動脈之間;頸內動脈和視神經之間;D造瘺后可清晰見到下方基底動脈。a:小腦幕 b:頸內動脈 c:視神經 d:動眼神經
3.四疊體池囊腫(首選神經內鏡手術治療)
圖7. A手術前磁共振圖像,顯示四疊體池蛛網膜囊腫向上突入側腦室,箭頭指示為第三腦室底部造瘺以及囊腫-側腦室造瘺方向;B 手術中截圖,內鏡下可見四疊體池蛛網膜囊腫手術步驟。A:內鏡進入側腦室,下方雙側箭頭指示突入側腦室的囊腫頂部,上方箭頭指示脈絡叢;b:內鏡進入第三腦室,右上方箭頭指示第三腦室底,右下方箭頭指示被牽拉伸長的中間塊,左側上方箭頭指示被擠壓閉合的導水管上口,左下方箭頭指示突入第三腦室的囊腫壁;c:第三腦室底,上方箭頭指示鞍背,下方箭頭指示基底動脈;d:第三腦室底造瘺;e:第三腦室底造瘺后,上方箭頭指示造瘺口,下方箭頭指示突入第三腦室的囊腫壁;f:在突入側腦室的囊腫頂部造瘺;g:箭頭指示造瘺口部位;h:內鏡經造瘺口進入囊腫內,可見下方小腦上表面。
4.鞍上池囊腫(首選神經內鏡手術治療)
圖8.顯示鞍上囊腫伴腦積水術中所見。A:鞍上囊腫頂部; B:囊腫頂部瘺口;C、D、E:通過頂部造瘺口進入囊腫內部,可見囊腫內部的解剖結構;F:囊腫底部基底動脈旁的裂隙活瓣;G、H:囊腫底壁造瘺;I:底部造瘺完畢,從側腦室觀察上方和下方的造瘺口。A:囊腫壁 b:鞍背 c:基底動脈 d:大腦后動脈 e:裂隙活瓣
5. 側腦室腫瘤
圖9. 內鏡內技術切除側腦室脈絡叢乳頭狀瘤A、B:三角區脈絡叢乳頭狀瘤手術前影像;C:術中見腫瘤以及供血動脈;D:電凝供血動脈; E:腫瘤完整全切后。
6.室間孔區腫瘤
圖10. 經側腦室額角-室間孔入路內鏡下切除室間孔膠樣囊腫術前、術后影像學表現。A、B:手術前影像;C、D:手術后影像,顯示腫瘤全部切除。
7.側腦室腫瘤
圖11. 內鏡經Endoport切除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a-c 術前增強MRI可見左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D逐漸擴張通道置入Endoport;e向前方探查確認腫瘤起源的脈絡叢;f電灼腫瘤起源的脈絡叢;g腫瘤質地硬韌,應用超吸快速減容;h腫瘤減容后探查腫瘤下極,電灼并切斷與脈絡叢的粘連;i腫瘤切除、創面止血后水環境下觀察,可見向側腦室顳角方向延伸的脈絡叢;j向側腦室房部延伸的脈絡叢。j-l術后增強MRI可見腫瘤全切。箭頭所示為腫瘤上方向側腦室房部延伸的脈絡叢;無尾箭頭所示為腫瘤下方向側腦室顳角延伸的脈絡叢;1吸引器;2超吸刀頭。
8. 內鏡經Endoport切除側腦室中央星形細胞瘤
圖12. A、B術前影像;C、D術后影像。
三、內鏡經顱外科
使用微小創口、鏡外手術技術、外視鏡技術切除腦實質腫瘤、鐮旁腦膜瘤、表皮樣囊腫等疾病。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等優點。
科研技術
團隊自創立以來,圍繞以下四大重點關鍵方向開展研究:1)垂體瘤發生、發展機制與現代診療方法的基礎和臨床研究;2)脊索瘤發生、發展機制與現代診療方法的基礎和臨床研究;3)顱咽管瘤和下丘腦區域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申請并承擔了國家重點專項、國家衛計委行業專項、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各種省部級科研項目53項。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的垂體瘤和脊索瘤標本庫和完善、全面、系統的垂體瘤、脊索瘤基礎縱深研究體系。
獲得榮譽
2021年,中華醫學獎,三等獎
201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3年,北京市科技技術獎,三等獎
200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0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中華醫學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