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天壇科普】清明時節采野菜,藥食同源養生來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正是采摘野菜的好時機。野菜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從中醫角度來看,許多野菜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等功效。下面介紹幾種清明時節常見的野菜及其養生作用。
1. 薺菜(薺)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脾、腎經。
功效:清熱利濕、止血明目。
食用方法:可做薺菜餃子、薺菜豆腐湯。
中醫應用:適用于有口苦,舌苔黃膩,易長痘,脾胃積滯,食欲差等癥狀的人群,以及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2. 蒲公英(黃花地丁)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食用方法:嫩葉涼拌或煮粥,根可泡茶。涼拌及煮粥可用新鮮生蒲公英,口感清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泡茶生熟皆可,炒制過的蒲公英可降低寒性,適合脾胃虛寒者。
中醫應用:常用于有痤瘡,口腔潰瘍,咽喉炎,尿黃、尿痛,口苦、易怒等癥狀的人群,以及高血糖、高血脂患者。
3. 馬齒莧(五行草)
性味歸經:酸,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食用方法:焯水后涼拌或炒食。
中醫應用:對濕熱痢疾、濕疹、癤腫、帶狀皰疹、痔瘡出血等有良效。
4. 艾草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食用方法:制作青團或艾葉煮雞蛋。
中醫應用:適用于怕冷、四肢不溫、易腹瀉、痛經、易感冒、易疲勞的人群。
5. 香椿(椿芽)
性味歸經:苦、澀,涼,歸肝、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健胃理氣。
食用方法:香椿炒雞蛋或涼拌豆腐。
中醫應用:適用于胃脹、食欲差,口苦,舌苔黃膩,風濕關節痛,癤腫病的人群。
注意:亞硝酸鹽含量較高,需焯水后食用。
6. 蕨菜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歸肝、胃經。
功效:清熱滑腸、降氣化痰。
食用方法:焯水后炒肉或涼拌。
中醫應用:適合于小便黃赤,大便黏滯,便秘、高血壓等人群。
注意:含原蕨苷,不宜大量生食。
7. 野蔥(薤白)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食用方法:炒雞蛋或作調料。
中醫應用:常用于胸悶、腹脹、噯氣、消化不良,受涼后胃部冷痛,舌苔白膩、體胖的人群。
采食野菜的注意事項
1. 辨清種類:不認識的野菜勿采,避免誤食有毒植物(如毒芹、蒼耳)。
2. 采摘環境:避開污染區(公路邊、廢水旁)。
3. 體質適配:寒性體質少食蒲公英、馬齒莧等寒涼野菜;熱性體質慎用艾草等溫性野菜。
4. 適度食用:多數野菜性味偏頗,過量可能傷脾胃。
清明采野菜,既是傳統習俗,也是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別忘了結合自身體質,讓野菜助力春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