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識
【天壇科普】春天一到就過敏?中醫教你幾個小妙招緩解鼻塞、眼癢
春天本該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可對很多人來說,卻意味著鼻塞、打噴嚏、眼睛癢、皮膚紅疹……沒錯,過敏又來了!
近些年,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春季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花粉濃度高,陽氣虧虛、過敏體質的患者都比較容易中招。中醫教你幾個小妙招,來對付春季過敏。
中醫角度看過敏?
過敏的主要癥狀是瘙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眼淚等。中醫認為,風勝則癢。從外因來說,是由于特殊的風邪(過敏原)侵襲人體,郁阻于鼻、眼、皮膚腠理等部位,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導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從內因來說,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過敏的發生多數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主皮毛。肺氣虛弱,衛外不固,腠理疏松,邪氣易于進犯鼻竅與皮膚。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氣血不足,水濕停聚,是清涕等不正常體液的來源。
腎主納氣,為先天之本,腎陽不足,溫煦失職,則肺脾皆失溫養,易受寒邪。
中醫認為,肺、脾、腎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腎的氣化功能對人體津液的輸布和排泄起重要調節作用。從臨床來看,過敏的患者大多數陽氣不足,兼有濕氣或者濕熱,人體產生內濕主要也是與肺脾腎三臟有關。
中醫治療過敏,是采取“辨證+辨病+三因制宜”的綜合原則,在針對局部癥狀的基礎上,注重整體調節,疏風、清熱、除濕等祛邪方法和益氣、固本、扶正多種手段相結合,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消除不正常的過敏狀態,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中醫防過敏妙招,簡單好用!
按按這幾個穴位,緩解鼻塞、眼癢
百會穴
位置:正坐位,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于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定穴。
主治:頭痛、頭暈、鼻塞、耳鳴等。
保健方法: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百會穴,先由輕漸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轉揉動30-50次。可以疏通經絡,提升督脈的陽氣。
風池穴
位置:在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簡單取穴法:大拇指、中指放在頭的枕部兩側,輕輕的往下滑動,兩邊的凹陷處即是,與耳垂齊平。
主治:頭痛,頭暈,感冒,鼻炎,鼻衄,視疲勞,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頸項強痛,落枕等。
保健方法:兩拇指或食中指持續向上方點按,或快速上下擦動。
迎香穴
位置:面部鼻翼外緣中點,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噴嚏、流鼻涕。
保健方法:雙手大魚際搓熱后,擦摩鼻旁鼻唇溝,反復縱向擦摩,使局部發紅發熱即可。
鼻通穴
又名上迎香穴
位置:面部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主治:同迎香穴。
保健方法:同迎香穴。
印堂穴
位置: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主治:頭痛、頭暈、鼻炎、眼部不適等。
方法:用拇指、食指或者中指的指腹點按,然后反復揉搓。
還可艾灸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足三里、三陰交、神闕、關元等穴位,可以溫陽通絡,固本培元,提高機體抵抗力。
外用小方子,改善過敏癥狀
給大家推薦兩個外用的小方子,可以臨時改善鼻塞流涕、眼癢等過敏癥狀。
鼻炎方
辛夷花5克、蒼耳子3克、白芷5克、鵝不食草5克、細辛3克、薄荷5克、藿香5克、藁本5克。
結膜炎方
桑葉5克、菊花5克、薄荷5克、木賊5克。
方法一:將這些藥碎為細末,做成香包,發作時嗅聞。
方法二,將這些藥打碎,開水浸泡10-20分鐘,吸聞蒸騰熱氣,或熏蒸眼部。
日常防過敏小貼士
注意防護,不去密集場所,戴口罩,室內定期通風。
注意手、眼、鼻清潔,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和眼部。
飲食宜清淡,避免生冷、辛辣、油膩、過咸過甜食物。
作息規律,合理睡眠,建議盡量在23點前入睡。
保持心態穩定。生氣發怒郁悶等不良情緒對身體有較大影響。
適當運動。推薦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等傳統功法,強筋健骨、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有助于提升臟腑功能。
最后,過敏性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癥狀嚴重者建議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治療。
下一篇: 守護腦膠質瘤化療患者:日常護理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