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中國科學家發現卒中“代謝開關” 相關藥物或可有效減輕缺血性卒中癥狀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王擁軍、施福東、金薇娜課題組日前宣布,發現影響缺血性卒中癥狀的“代謝開關”PPM1D基因,并尋找到針對這個基因的小分子穩定劑,在動物實驗中展現了良好效果,未來或可成為缺血性卒中治療的候選藥物。這一發現5月2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死亡與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
功能獲得性PPM1D突變減輕缺血性腦損傷
(圖源自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課題組通過對第三次中國國家卒中登記(CNSR-III)研究中10241名中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部分患者攜帶PPM1D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而這些患者的缺血性卒中相關表型比其他患者更好,具體表現為炎癥反應較輕、血液不易過度凝固,同時膽固醇等血脂指標也更健康等。在進一步研究中,課題組發現,PPM1D基因像一個“代謝開關”,通過維持血管內皮細胞脂肪酸代謝平衡來參與缺血性腦損傷。
課題組利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從近300萬種藥物分子中尋找到一種名為T2755的候選藥物,在動物實驗中,T2755不僅能促進中風后的腦部血流恢復,還能減少腦損傷范圍,改善神經功能。目前,課題組正在對這種藥物進行升級改造,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這項研究不僅為干預缺血性卒中血管內皮損傷和血管炎癥提供了新的靶點,T2755也有望成為治療缺血性卒中的候選藥物。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是全球卒中終生風險最高的國家,卒中也是我國致死致殘的首位原因。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攀升的疾病負擔將對醫療衛生體系構成嚴峻挑戰。缺血性卒中作為最主要的亞型,其治療領域面臨著諸多關鍵問題:再灌注治療存在無效再通現象、二級預防面臨殘余復發風險、精準個性化治療策略有待優化。因此,亟需開發針對復發或腦保護的新型藥物。
該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文艷及首都醫科大學2022級博士研究生李艷。在執行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腦血管病藥械研發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京津神經免疫中心的鼎力支持。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金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