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心”“胸”合力,一臺微創手術完成“搭橋”和肺癌病灶切除
一臺手術既完成微創心臟冠脈搭橋,又能切除肺癌?近日,北京天壇醫院心臟外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團隊聯合,用一次微創手術為患者解決了這兩個“心腹大患”。據悉,未來這種“一站式”手術模式將有望用于符合條件的高危患者。
一年前,64歲的張先生因為心臟血管堵塞,放置了一個支架,最近,他又出現了反復胸背疼痛、活動后胸悶憋氣的癥狀,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心外科就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張先生發生了嚴重冠狀動脈病變,更“麻煩”的是,胸部CT發現,他的右肺上葉有一個1厘米大小的實性結節影,高度懷疑是早期肺癌。
“患者的心肺功能儲備較差,如果按照傳統的模式分別進行開胸搭橋和肺部手術,他要面臨兩次大創傷、高并發癥風險,手術、康復都是很大的難題。”北京天壇醫院心外科副主任張魯鋒說,針對張先生的情況,醫院醫務處組織心外、胸外、麻醉、影像、腫瘤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討論,最終決定實施“一站式”微創聯合手術,以最小的創傷同時解決張先生的兩種疾病,盡可能縮短康復周期。
“這種聯合微創四級手術要求手術團隊既要精通心臟微創搭橋技術,又要熟悉胸腔鏡肺癌根治技術,更需要麻醉、影像、護理、重癥監護等多學科深度協作,需要克服手術中體位轉換、循環管理等多重難關。”張魯鋒介紹,類似的手術目前在國內仍屬于探索階段,開展的數量不多。
經過充分討論和準備,手術開始。
為了確保安全,麻醉團隊應用多模態腦監測實時監測麻醉深度以及腦氧飽和度,保證手術全程血流動力學平穩。隨后,張魯鋒和團隊成員一起,在張先生左前外側胸部肋間打開一個小切口,在無需劈開胸骨、心臟持續跳動的狀態下,實施左乳內動脈(移植血管)至冠狀動脈前降支(靶血管)的吻合,應用術中血流監測系統實時評估橋血管通暢性,確保移植血管的流量達到滿意狀態。
心臟手術順利完成后,心外科手術團隊成員姚青、劉揚與麻醉團隊于蕓、張翠莉一起,將張先生的通氣模式從右側單肺切換為左側單肺,同時將他的體位改換為左側臥位,順利完成心外、胸外手術團隊“角色轉換”的無縫銜接。隨后,胸外科李維青團隊操作單孔胸腔鏡,快速定位肺部結節,完整切除病變肺組織。手術中,通過創新的個體化肺保護通氣策略,麻醉團隊在單肺通氣期間動態調整呼吸參數,確保術中氧合穩定,降低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手術后2小時,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在心臟重癥監護護理團隊的精心護理下,術后第一天就拔除了氣管插管,隨后順利轉回普通病房。術后復查結果顯示,冠脈搭橋的血管通暢,心肌缺血癥狀消失,肺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切口愈合良好;肺部結節病理確診為浸潤性肺癌,手術實現根治性切除。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微創技術在復雜聯合手術中的應用,讓更多高危患者受益。”張魯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