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火炬手王擁軍:雙奧城市的雙奧家庭,雙奧醫院的雙奧醫生
“沒跑夠!”2月4日下午,完成大運河森林公園第91棒火炬傳遞后,冬奧會火炬手、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這樣形容火炬傳遞的過程。
4日是立春,農歷虎年的第一個節氣,象征著春天的來臨。幾個小時后,舉世矚目的第24屆冬奧會將正式開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擔任火炬手,對于王擁軍有著特殊的意義。
“唯一有點遺憾,沒跑夠”
4日下午的大運河森林公園,被熱烈的氣氛包圍著。作為大運河森林公園的第91號火炬手,王擁軍提前做好全部準備,在自己的點位上“摩拳擦掌”。雖然刮起了風,但火炬手們幾乎感覺不到寒冷,外衣上紅色的花紋像跳動的火焰。
圣火來了!14時33分許,上一位火炬手高舉火炬來到王擁軍的點位。點火,擊掌,相互加油,大運河森林公園第91位火炬手踏上跑道。
5米,10米……點火,擊掌,交接,圣火向遠方繼續傳遞。“心里感覺自豪、光榮,唯一的遺憾就是距離有點短,沒跑夠。”
剛剛得到通知,知道自己成為冬奧會火炬手的時候,王擁軍“高興了一整天”。“我不經常運動,擔心自己跑不好。后來得知,這次的火炬手都是在各行各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才,我覺得非常自豪,這是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王擁軍透露,自己每天都會看奧組委發的培訓材料,熟悉火炬傳遞的流程,還會向曾經擔任過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的愛人偷偷“請教”,用家里珍藏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火炬“練練手”。“看到新聞里火炬傳遞時大家的精氣神,我特別有信心。” 王擁軍說,自己作為醫生參與火炬傳遞有雙重意義,第一是跟大家一起迎接冬奧會,第二是提升大家的運動意識和健康意識,推動體醫融合。
“雙奧城市”的“雙奧家庭”、“雙奧醫院”的“雙奧醫生”,我自豪
“我和奧運好像沒有什么緣分,但偏偏結下不解之緣。”王擁軍說,所謂“沒緣分”,是由于自己平時運動不多,距離奧運“差距太大”;而“不解之緣”就有意思得多了。
“我們家是‘雙奧家庭’。”王擁軍的愛人是一名新聞工作者,2008年光榮地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我一直特別羨慕這件事,奧運會的火炬我們一直珍藏著。這次我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火炬手,我們家可以擁有兩屆奧運會的火炬,特別驕傲。我會把這兩支火炬作為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
王擁軍的職業也和奧運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工作的醫院可以算得上‘雙奧醫院。’”王擁軍介紹,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任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擔任北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副部長,承擔醫療保障工作,王擁軍作為主管醫療的副院長,和醫院的同事們一起參加順義水上運動中心的保障工作;2022年,重任再次花落天壇,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周建新成為冬奧會首席醫療官,同時,醫院承擔首鋼滑雪大跳臺的醫療保障工作。
“奧運會的醫療保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對于整個醫療系統的管理、應急機制等都是全方位的檢驗和提升。”王擁軍說,“能夠為兩個奧運服務,是我們這一代醫生的幸運和光榮。奧運會留下的寶貴遺產,對于北京醫療系統的提升,將會有重大的意義。”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投票決定,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按照上級部署,8月1日凌晨出發,當天上午,我把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兩位專家送到張家口,和張家口第一醫院聯合掛牌‘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王擁軍介紹,這個中心有兩大目的:第一,提升張家口地區神經學科醫療救治水平,讓患者盡可能留在當地就醫,減輕患者進京就醫的壓力;第二,就是為冬奧會服務,在當地建立顱腦創傷等神經學科救治基地。經過將近7年的努力,目前,兩個目的基本都已經實現,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深深扎根在張家口。
舉起火炬,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話:“一起向未來!”
“2008年,我們開始謀劃醫院發展的未來,2018年,借市委市政府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北京天壇醫院完成整體搬遷,從‘大專科,小綜合’向‘強專科,大綜合’轉變,成為西南城區的區域性醫療服務中心。”王擁軍透露,帶著一代代“天壇人”的期待,醫院今年開始了第三次“華麗轉身”。
“我們將從‘醫療中心’轉向‘醫學中心’,從傳統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以醫療為中心轉向以科技創新為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型醫院、研究型醫院,打造神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王擁軍說,再大的醫院、再多的病房也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需求,只有輸出更多的標準、技術、人才,才能讓患者享受到高標準的優質醫療服務。
“未來的天壇醫院,將像國際一流的醫院一樣,用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引領,用科技創新的成果為更多患者減輕病痛,治愈疾病。”王擁軍說,目前,醫院已經立下“軍令狀”,在未來十年的時間里,為破解大型診斷設備、藥品、證據依賴等多個方面的“卡脖子”問題貢獻“天壇力量”。
“我們要向奧林匹克精神學習,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勇于挑戰和超越自己。”
作為一名治愈無數疑難雜癥的神經學科醫生,用研究成果改寫歐美醫學指南和教科書的科學家,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北京市戰略人才,王擁軍說:“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我傳遞火炬是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河畔。這條大運河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心血。過去,它是經濟命脈、歷史寶藏,現在,它更像是一條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王擁軍說,舉起手中火炬的一剎那,他腦子里突然出現一句話:“一起向未來!”